BMT 幸存者 中位 13 年后體質虛弱惡化率近 20%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醫(yī)學中心Arora等針對血液或骨髓移植(BMT)幸存者長達中位20.6年的隨訪顯示,中位13年后體質虛弱惡化率近20%。體質虛弱惡化風險高的幸存者或可自靶向治療中獲益。(Cancer. 2020年11月18日在線版 doi: 10.1002/cncr.33313)
體質虛弱的BMT幸存者,后續(xù)死亡風險更高。體質虛弱狀態(tài)的縱向趨勢雖仍未知,但卻可以幫助識別出有后續(xù)不良事件風險的人群。該項研究納入470例自體BMT和異體BMT者,患者不但BMT后生存≥2年,而且在BMT后中位7.3年時(t1)和t1后中位隨訪13.2年時(t2)完成了基線調查表和隨訪調查表。
主要終點為體質虛弱狀態(tài)在t1和t2之間的變化。體質虛弱表型被定義為至少出現(xiàn)以下3種特征:臨床體重減輕,疲憊,能量消耗下降,步行速度變慢和肌肉無力;按變化情況將評估結果分為惡化、改善和穩(wěn)定三類。
結果顯示,t1時≥60歲者占36.4%,男性占50.6%。體質虛弱的患病率從t1時的4.8%升至t2時的9.6%。惡化者占18.8%,改善者占9.7%。BMT之前接觸過長春新堿與體質惡化相關(OR=2.1,95%CI 1.3~3.39)。
女性有惡化的趨勢(OR=1.5,95%CI 0.93~2.4)。BMT前接觸過長春新堿(OR=2.79,95%CI 1.44~5.43),有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史(OR=2.58,95%CI 1.2~5.5),以及 t1時有3級和4級慢性病狀況(OR=2.1,95%CI 1.08~4.33)均與t2時的體質虛弱相關。
(編譯 張晟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