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子宮內膜癌需分子分型指導的治療
羅馬尼亞研究者Ciobanu等報告的研究顯示,Ⅰ期子宮內膜癌患者若僅基于傳統(tǒng)臨床病理學特征接受放療,則可能導致相當一部分患者不能接受最佳治療。研究者發(fā)現(xiàn),即使是組織學類型預后較好的Ⅰ期子宮內膜癌患者中也有特定預后不良的亞群。沒有基因組檢測結果的引導,分子學水平侵襲性病變患者可能識別不出來。深入分析分子分型可能有助于識別出更有預后隱患的患者,這些患者按傳統(tǒng)分型會和其他患者接受一樣的治療。(JAMA Oncol. 2024年3月14日在線版)
過去二十年,子宮內膜癌發(fā)病率和死亡率位列攀升的少數(shù)幾種腫瘤,治療和研究需求也隨之攀升,國際臨床實踐指南也納入分子分型以滿足個體化治療之需。
對于早期子宮內膜癌患者,輔助放療推薦是在綜合分析PORTEC-1和PORTEC-2研究基因表達譜、局部控制、不良反應的基礎上的,患者按DNA聚合酶ε突變患者(預后良好)不接受輔助放療,無特定分子表達譜(預后中等)應接受陰道近距離放療,TP53突變患者(預后不良)應接受盆腔外照射放療。
2002~2013年,253例來自21個研究所的IFGO 2009版分期Ⅰ期子宮內膜癌患者接受手術并提交腫瘤樣本到癌癥基因組圖譜計劃(TCGA)進行分子分型。排除100例錯配修復缺陷(dMMR)患者,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這類患者接受放療的獲益因臨床病理特征而有很大差異。研究者比較了輔助放療方案(TCGA之前)與分子分型基礎上的放療方案的效果,分子分型有很強的預后和放療療效預測作用。
153例非dMMR的子宮內膜癌患者(中位年齡62歲)納入分析,中位隨訪31個月。接受任何輔助放療的DNA聚合酶ε突變患者為過度治療(10/27例,37%),接受盆腔外照射放療的無特定分子分型患者為過度治療(6/97例,6%),未接受輔助放療的患者為治療不足(70/97例,72%),未接受盆腔外照射放療的TP53突變患者為治療不足(26/29例,90%)。
所有患者中,96例(63%)治療不足,16例(10%)過度治療。未接受任何輔助放療的TP53突變患者,分子分型預后最差,從放療中能得到最好的局部控制,96例患者中有20例治療不足。ⅠA期和低級別與治療不足相關,高級別與治療過度相關。
(編譯 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