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組前列腺癌術(shù)后患者的MAPS研究顯示 磁共振成像引導下的劑量遞增挽救性放療或具有重要價值
美國邁阿密大學Amber Orman等報告,針對攜帶膀胱部位小病灶的患者,術(shù)后磁共振成像引導下劑量遞增放療獲得了預期改善,且未增加明顯不良反應。(OncoLive. 2015年6月28日在線版)
MAPS研究是首項針對磁共振成像引導下劑量遞增挽救性放療的Ⅲ期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在按計劃開展的可行性分析中,由于考慮到可能涉及的治療相關(guān)急性不良反應,研究者確保了充分符合方案要求的治療劑量。
研究細節(jié)
對每例患者分別設(shè)計兩種調(diào)強放療計劃。在標準分割放療組,≥95%的計劃靶區(qū)(PTV)的處方劑量為68 Gy/34f。在同步合并大分割放療(SIHB)組,大體靶區(qū)(GTV)每天額外增加2.25 Gy。試驗規(guī)定:≤35%及≤55%的直腸部位分別應接受≥65 Gy及≥40 Gy的放射治療,而≤50%及≤70%的膀胱臨床靶區(qū)(B-CTV)分別應接受≥65 Gy和≥40 Gy的放射治療。
結(jié)果顯示,在所有計劃中,≥95%的PTV和GTV接受處方劑量。除B-CTV外,所有危及器官獲得的劑量均合適。最嚴重的不良反應為2級胃腸道反應,每組發(fā)生1例。
該研究具有時代性
猶他大學Huntsman癌癥放射治療醫(yī)療中心的Jonathan D. Tward指出:該研究具有時代性。
傳統(tǒng)上,常規(guī)分割劑量遞增78 Gy以上治療前列腺癌已顯示可提高患者的無失敗生存期。既往前列腺窩病變的隱匿性復發(fā),現(xiàn)在可應用先進的成像方法予以明確,例如可視化的磁共振成像。因此,本病不再是難以觀察到的疾病。針對腫瘤復發(fā)患者,應用劑量遞增挽救性放療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無失敗生存期。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報告了對14例入組患者應用68 Gy標準劑量放療或相同方案聯(lián)合同步增量照射(76.5 Gy,增量2.25 Gy/fx,α/β=1.5)的可行性和急性不良反應。
在本研究報告中,研究者發(fā)現(xiàn)通過DVH調(diào)整劑量具有可行性,臨床標準放射治療劑量和調(diào)強劑量相比,急性不良反應方面無明顯差異。該試驗仍在進行,研究者在等待其遠期不良反應及其對研究主要終點—無失敗生存期的結(jié)果。如果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劑量增加至可視化前列腺窩病變有助于改善患者無復發(fā)生存率且有相似的遠期不良反應,那么該方案可能成為一個新的治療標準。
(編譯 郭放 李秋華 審校 謝曉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