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放化療未改善膀胱癌患者的無疾病生存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Brian Baumann報告的一項隨機研究表明,對于局限性高級別膀胱癌患者,和單獨化療相比,術后輔助放療(單獨或聯(lián)合化療)無法明顯改善患者的無疾病生存(DFS)率。術后輔助放化療的3年DFS率為68%,單獨化療的為63%,無顯著性差異;但聯(lián)合治療組患者的局部復發(fā)率明顯下降。由于該研究在設計之初就將輔助放療作為膀胱根治術后盆腔復發(fā)的基本治療,因此該結果的可行性仍有待進一步驗證。(摘要號 356)
研究背景
“20世紀80年代,在埃及開展的一項對照研究比較了單獨膀胱切除和膀胱切除術后輔助放療的療效。結果顯示輔助放療可提高盆腔腫瘤的控制率并改善患者生存期”。Baumann代表該研究的主要研究者埃及開羅大學的Mohamed Zaghloul發(fā)表這一研究結果,他介紹:“在該研究中,術后輔助放療不僅可以改善腫瘤的局部控制率,還可以明顯改善患者的總體生存(OS)率。埃及大部分患者為鱗癌,這一研究使放療在埃及成為標準的術后輔助治療”。
關于化療的研究顯示,術后輔助化療的患者獲益有限,因此膀胱癌術后是否需要輔助化療仍有爭議。Baumann研究的初始目的是了解與單獨放療相比,術后輔助化療是否可以改善患者的預后。為了了解術后輔助放療,無論單獨應用還是聯(lián)合化療,是否優(yōu)于單獨化療,他們在研究中單獨設立了第三組患者,即單獨化療組。為了加快患者的入組,他們使用了加權法。
研究結果
患者的納入標準包括:接受過根治性膀胱切除術和盆腔淋巴節(jié)清掃,并且切緣陰性;具有至少一個局部復發(fā)的高危因素(包括分期大于pT3b期、三級腫瘤和病理證實的淋巴結轉移);年齡小于70歲;ECOG評分0~2分;肝腎功能正常;無遠處轉移;無其他惡性腫瘤。
該研究共納入了198例患者,所有患者均于2002~2008年在開羅國家癌癥研究所接受了膀胱切除術?;颊咴谛g后3~6周內(nèi)被隨機分入三組。放療組:每天兩次放療,劑量45 Gy,放療時間大于3周(78例)。放化療聯(lián)合治療組:又稱“三明治”治療組,2個周期吉西他濱/順鉑化療后開始放療,每天兩次,劑量45 Gy,之后再2周期以上化療(75例)?;熃M:患者接受4個周期吉西他濱/順鉑化療(45例)。
患者中位年齡為53歲,53%的患者為尿路上皮癌,41%為鱗癌。放療使用三維適形技術,范圍為膀胱和雙側盆腔淋巴結區(qū)域。中位隨訪時間為19個月。
統(tǒng)計分析表明,聯(lián)合治療組患者在DFS方面與放療組無顯著性差異(P=0.29),3年局部無疾病復發(fā)率方面兩組也無顯著性差異(96% vs 87%,P=0.13)。兩組在無轉移生存(MFS)率方面也沒有顯著性差異(73% vs 72%,P=0.37),在OS率方面也是如此(64% vs 48%,P=0.35)。
對比聯(lián)合治療組,化療組患者年齡稍大于聯(lián)合治療組(55歲vs 52歲,P=0.04),平均腫瘤直徑更大(5.8 cm vs 4.9 cm,P<0.01)。聯(lián)合治療組3年DFS率有優(yōu)于化療組的趨勢(68% vs 56%,P=0.10),局部無復發(fā)生存率明顯優(yōu)于化療組(96% vs 69%,P<0.001)。
兩組之間3年MFS率(73% vs 79%)和OS率(64% vs 51%,P=0.18)均無顯著性差異,但OS率絕對值上有13%的差異,提示聯(lián)合治療組優(yōu)于化療組。
放療和聯(lián)合治療均能被良好耐受。在包含放療的治療組內(nèi),出現(xiàn)3級以上胃腸道不良反應的風險稍有增加(放療組為8%,聯(lián)合治療組為7%,化療組為2%)。
研究的啟示
Baumann表示,由于入組患者較少,統(tǒng)計學上無法比較不同組別間的差異。而這一問題困擾著許多關于輔助化療的研究。
Fox Chase癌癥中心的Elizabeth Plimack質疑:該研究中局部復發(fā)率明顯改善,但MFS和OS卻無改善。因此,他建議將來可把生活質量作為一個研究指標納入關于放療的研究中。此外,考慮到膀胱鱗癌對化療抵抗,這類患者將來是否可以被單獨設計研究的可行性值得探究。
(編譯 湯星星 審校 張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