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CT監(jiān)測可降低進展期頭頸癌的手術率
英國伯明翰大學的Hisham Mehanna等報告的一項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表明,頭頸部鱗癌和淋巴結狀態(tài)為晚期(N2或N3期)患者,接受PET/CT監(jiān)測或按計劃頸部淋巴結清掃手術,生存情況相近。PET/CT監(jiān)測組患者的2年總生存率為84.9%,按計劃手術組的為81.5%。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也相似,但進行PET/CT檢查可使80%的患者免于手術,成本也比手術低1492歐元(2190美元)。(N Engl J Med. 2016年3月23日在線版)。
該研究是一項在全英范圍開展的多中心研究,從2007年至2012年在英國的37個頭頸癌治療中心入組了564例患者。按計劃手術組和PET-CT監(jiān)測組分別有282例患者。
這些患者中,17%為N2a期;61%為N2b期;84%有口咽癌;75%的腫瘤標本中p16蛋白陽性,表明HPV是致癌因素之一。N2或N3期患者于放化療結束12周后進行了PET/CT引導下監(jiān)測。僅當PET/CT顯示緩解不佳或情況不明時才實施頸部淋巴結清掃。隨訪至多5年,中位隨訪時間為36個月。
研究顯示,雖然兩組患者的手術并發(fā)癥比例相近,但PET/CT引導下監(jiān)測與計劃手術組相比,頸部淋巴結清掃的人數(shù)更少(54例 vs 221例)。死亡風險比結果也更支持實施PET/CT引導下監(jiān)測,證實其不劣效于淋巴結清掃(HR<1.50,P=0.004)。
兩組的p16表達水平無顯著差異,該指標是兩組患者總生存的預后指標。計劃手術組和監(jiān)測組中,p16陽性(HR=0.74,95%CI 0.40~1.37)與陰性(HR=0.98,95%CI 0.58~1.66)患者之間的總生存有顯著差異。
區(qū)域性醫(yī)療中心的放射評價結果與中央實驗室的評價結果高度一致,也證實了PET/CT引導下監(jiān)測用于常規(guī)臨床實踐的可行性。鑒于近期的研究表明HPV陽性患者出現(xiàn)淋巴結轉移需要的恢復時間很可能更長,因此該研究可能還低估了PET/CT引導下監(jiān)測在罹患進展期頭頸癌患者中的益處。
由此可以推測,在3個月間期評估時,該試驗中HPV陽性以及PET/CT結果不明的腫瘤患者(尤其是結節(jié)增大的患者)在未接受頸部淋巴結清掃、且在后期接受了PET/CT檢查的情況下疾病狀態(tài)已達到治愈水平,在無FDG攝取的結節(jié)中,局控率極高(93%),HPV陽性者中尤甚。
該研究顯示,PET/CT引導下監(jiān)測并不劣于手術,而且對于HPV陽性和陰性的患者均同樣有效。監(jiān)測組患者的手術延后也并無不良影響;總體生活質量評分以及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也與按計劃手術患者處于同一水平。
該研究也確證了之前各項回顧性研究的結果,即放化療后PET/CT在降低非必須手術率方面具有理想的成本效益,同時也不會影響生存率。
Mehanna等建議,F(xiàn)DG攝取情況不明的患者應接受頸部淋巴結清掃,HPV陰性者更應如此。但他們同時也強調,HPV陽性、結節(jié)增大但放化療后FDG無攝取的癌癥患者應予密切隨訪,接受序列CT或PET/CT檢查。這項舉措能夠使更多患者免于頸部淋巴結清掃。
研究者指出,臨床醫(yī)師在將該試驗數(shù)據(jù)外推至臨床實踐時應謹慎,因為N3期(Ⅳb期)的患者比例太低。雖然PET/CT監(jiān)測組的9例N3期患者中有5例達到了完全緩解,但以此為據(jù)將PET/CT引導下監(jiān)測這項措施作為該組患者的監(jiān)測對策目前還站不住腳,因為試驗納入的患者數(shù)量過少。因此,該研究仍無法解答N3期頭頸部癌患者是否應按計劃手術這一問題。理想的情況是能有一種方法可以用于確定哪些患者需要在放化療之前按計劃接受手術。
(編譯 石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