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早期肺癌可能優(yōu)于開胸術
丹麥歐登塞大學附屬醫(yī)院心胸外科Peter B Licht等報告,與前外側開胸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相比,采用電視輔助胸腔鏡肺葉切除術(VATS)的一年疼痛發(fā)生頻率更低,患者的生活質量更好,提示VATS可以作為Ⅰ期NSCLC患者的優(yōu)選手術方法。(Lancet Oncol. 2016年5月6日在線版)
采用VATS開展肺葉切除術作為傳統(tǒng)開胸術的替代療法,被越來越多地用于早期NSCLC患者,其臨床應用不但仍存在爭議,且世界范圍的施行率仍較低。雖然既往有非隨機研究結果顯示VATS可降低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但仍需要高級別循證醫(yī)學證據(jù)證實其優(yōu)于開胸手術。
為了在隨機研究中探討早期NSCLC患者接受VATS對比開胸術的術后疼痛和生活質量的差異,該項隨機對照、雙盲的臨床試驗入組了計劃接受肺葉切除術的Ⅰ期NSCLC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隨機給予四孔VATS或前外側開胸術治療。術后用完全一樣的敷料包扎以保證患者和醫(yī)生雙盲。采用數(shù)字評定量表(NRS)評估術后疼痛情況(住院期間每天評估6次,出院后第2、4、8、12、26和52周每周評估1次),采用EQ5D量表和EORTC QLQ-C30量表評估生活質量(住院期間每天評估,出院后第2、4、8、12、26和52周評估)。主要研究終點為出現(xiàn)臨床相關的中度~重度疼痛(NRS≥3分)的比例和平均生活質量評分。
結果顯示:2008年10月1日至2014年8月20日,共納入了772例患者,其中361例患者符合入組標準;最終共206例入組,其中VATS組103例,前外側開胸術組103例。102例VATS組患者和99例開胸組患者被納入最后的結果分析。
VATS組患者術后24小時臨床相關疼痛(NRS≥3分)的發(fā)生率顯著低于開胸組,分別為38%(95%CI 28%~48%)和63%(95%CI 52%~72%,P=0.0012)。在隨訪至52周,VATS組患者中度~重度疼痛的發(fā)生頻率顯著低于開胸術組(P<0.0001),根據(jù)EQ5D量表自我評估的生活質量也顯著優(yōu)于開胸術(P=0.014)。但兩組根據(jù)EORTC QLQ-C30量表評估的生活質量沒有顯著差異(P=0.13)。
VATS組和開胸組患者的術后手術并發(fā)癥(3~4級)相似,主要包括肺漏氣超過4天(14例 vs 9例)、出血所致二次手術(2例 vs 0例)、肺中葉扭轉(1例 vs 3例)、肺漏氣超過7天(5例 vs 6例)、心律失常(1例 vs 1例)和神經(jīng)反應事件(1 例vs 2例);分別有3例和6例患者在隨訪期間死亡(4%)。
(編譯 柳菁菁 審校 程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