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 化療不導致新的意義未明的克隆性造血出現(xiàn)
美國Dana-Farber癌癥研究所Parsons等報告,意義未明的克隆性造血(CHIP)在乳腺癌患者中較常見,化療似不導致新的CHIP出現(xiàn),大多數(shù)患者發(fā)生治療相關髓系腫瘤(t-MN)的風險較低??紤]到早期乳腺癌患者的預期壽命較長及CHIP與并存病和死亡率的相關性,這一研究發(fā)現(xiàn)可讓我們稍寬心。接受化療患者可出現(xiàn)變異等位基因分數(shù)(VAF)≥0.005的TP53突變克隆造血(CH),導致t-MN風險較高。這些小克隆演化及其臨床意義值得進一步研究探討。(J Clin Oncol. 2024年1月8日在線版)
CHIP在實體腫瘤患者中很常見。關于乳腺癌診斷時CHIP患病率及其在治療選擇壓力下的動態(tài)演變的前瞻性數(shù)據(jù)有限。
研究者對來自380例乳腺癌患者的614份樣本進行了靶向錯誤糾正測序。該研究調查了CHIP在接受化療或內分泌治療(ET)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中前瞻性收集的配對樣本的動態(tài)。研究還評估了CHIP與轉移性三陰性乳腺癌(mTNBC)患者生存的相關性,根據(jù)克隆造血風險評分(CHRS)估計進展為t-MN的風險。在探索性分析中,研究者考慮了VAF≥0.005的CH。
15%的患者在治療前存在CHIP。治療后很少出現(xiàn)CHIP,化療對比ET治療的患者發(fā)生新突變的風險相似(OR=1.16,P=0.820)。然而,接受化療增加了VAF≥0.005時新發(fā)CH的風險(OR=3.45,P=0.002)。5例接受化療的患者中出現(xiàn)VAF≥0.005的TP53突變CH。根據(jù)CHRS評分,大多數(shù)患者的t-MN風險較低。CHIP與mTNBC患者的生存無相關性。 (編譯 高一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