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管原位癌保乳術后 分子表達檢測提高局部和浸潤型局部復發(fā)的預測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Rakovitch等報告,與僅基于臨床病理因素(CPF)的模型相比,納入導管原位癌(DCIS)評分(DS)或復發(fā)評分(RS)的模型更準確地預測了保乳手術(BCS)后局部復發(fā)(LR)和浸潤型LR的10年風險。與DS相比,納入RS并沒有提高對浸潤型LR 10年風險的預測。(J Clin Oncol. 2024年6月28日在線版)
DCIS在BCS后常規(guī)采用輔助放療(RT)治療。CPF無法準確評估個體LR和浸潤型LR的風險,這會導致DCIS的過度治療。該研究調查了12-基因DS和21-基因RS對預測LR和浸潤型LR準確性的影響。
研究對象來自一個人群為基礎的隊列,為1994~2003年診斷為單純DCIS并接受BCS聯(lián)合或不聯(lián)合RT治療的患者。專家對所有患者的病理學進行審查,并對DS和RS進行評估,且采用多變量Cox回歸分析建立了預測模型(單獨CPF、DS+CPF和RS+CPF),來預測10年LR和浸潤型LR風險。
該隊列包括1226例接受BCS治療的女性,712例接受了RT治療,194例(15.8%)首次出現(xiàn)同側LR,112例為浸潤型。與僅基于CPF的模型相比,包括DS或RS在內(nèi)的模型在預測LR的10年風險方面表現(xiàn)更好,且校準良好。兩種基于分子的模型在預測浸潤型LR方面也優(yōu)于CPF模型,但納入RS的模型在預測浸潤型LR方面并不優(yōu)于基于DS的模型。
(編譯 倪凱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