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fā)現肥胖與肺腺癌等的特定致癌突變相關
美國紀念斯隆-凱特林癌癥研究中心Tang等,分析了MSK-IMPACT數據庫中3萬余名腫瘤患者數據,發(fā)現BMI與特定癌癥相關突變之間存在顯著關聯。這包括肺腺癌中的EGFR、KRAS、SETD2,未知原發(fā)癌中的BAP1和POLE,以及子宮內膜樣癌中的POLE。尤其是肺腺癌,分析數據結果顯示BMI較高的患者中KRAS突變更常見,或可解釋為何肥胖患者對免疫治療的反應更好。(Nat Genet. 2024年10月28日在線版)
研究者從MSK-IMPACT共提取了34 274例患者數據,針對341個已知的、數據充足的致癌突變分析了它們與患者BMI的關系。
分析結果顯示,在肺腺癌中,KRAS、SETD2(編碼一種腫瘤抑制性組蛋白甲基轉移酶)、PPP2R1A(參與PI3K在內多種激酶信號轉導)突變在肥胖患者中更常出現;同時,EGFR在肥胖患者中頻率較低。
在未知原發(fā)癌中,BAP1與BMI呈正相關,POLE與BMI呈負相關;子宮內膜樣癌中,POLE同樣與BMI呈負相關。
研究者以肺腺癌為例,進一步分析了其他因素,如性別、年齡、遺傳血統、吸煙等混雜因素的影響。研究者對4150例肺腺癌患者數據建立函數分析,并在另一個獨立隊列的2727例患者中進行驗證,結果仍顯示,肥胖肺腺癌患者中更易出現KRAS和SETD2突變,而EGFR突變頻率較低。
該研究發(fā)現有一定的臨床價值,因EGFR和KRAS突變肺腺癌均已有了相應的靶向治療,這有助于尋找靶向治療的敏感人群。另一方面,免疫敏感的KRAS突變也可能是肥胖人群對免疫治療敏感性更好的原因之一。
不過,該研究受限于數據庫,對罕見癌種和突變的分析不全面,且除了突變之外還有結構重排等相關的基因組變化未納入分析。若肥胖與特定致癌突變間存在因果關系,進行前瞻性研究以確證飲食、運動等BMI干預手段能否改變特定基因型癌癥的發(fā)病則是必要的。 (編譯 王涵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