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錯配修復、BRAF、KRAS突變與生存的關系
美國梅奧診所的Frank A. Sinicrope等報告的一項分析顯示,在復發(fā)的Ⅲ期結腸癌患者中,d-MMR與較好的復發(fā)后生存顯著相關,這種獲益僅限于近端結腸癌。BRAFV600E突變患者SAR較差。在遠端結腸癌中,BRAFV600E及KRAS突變與差的SAR更相關。這些生物標志物對患者復發(fā)時的診治有潛在的指導意義。(JAMA Oncol. 2016年12月22日在線版)
關于生物標志物與腫瘤患者SAR關系的研究甚少,但對此進行研究有望指導腫瘤的診斷及治療。該研究旨在確定DNA錯配修復基因(MMR)的狀態(tài)和原癌基因B-Raf(c.1799T>A[V600E];BRAFV600E)或原癌基因KRAS第2外顯子的體細胞突變與輔助化療的Ⅲ期結腸癌患者復發(fā)后生存的關系。
Ⅲ期結腸癌切除術后的患者被隨機分配到FOLFOX方案(亞葉酸鈣、氟尿嘧啶和奧沙利鉑)輔助化療聯(lián)合/未聯(lián)合西妥昔單抗組(北方癌癥中心治療組N0147試驗)或FOLFOX輔助化療聯(lián)合/未聯(lián)合貝伐珠單抗組(國家乳腺和腸道外科輔助治療項目NSABP C-08試驗)。使用Cox比例風險模型分析生物標志物與復發(fā)后生存的關系,該Cox比例風險模型通過臨床病理學特征和復發(fā)時間進行校正(數(shù)據(jù)收集時間為2004年2月10日至2015年8月7日)。主要研究終點是SAR。次要研究終點是原發(fā)腫瘤部位對生物標志物和SAR關系的影響。
N0147試驗納入871例腫瘤復發(fā)患者,其中男性472例(54.2%),女性399例(45.8%),平均年齡57.8歲;C-08試驗納入524例患者,其中男性269例(51.3%), 女性255例(48.7%),平均年齡57.0歲。
多變量分析表明,d-MMR的腫瘤患者相對于p-MMR的腫瘤患者具有更好的復發(fā)后生存(校正風險比AHR為0.70,95%CI 0.52~0.96;P=0.03)。盡管只有BRAFV600E達到統(tǒng)計學意義,但存在BRAFV600E突變(AHR=2.45,95%CI 1.85~3.25;P<0.01)或KRAS突變(AHR=1.21,95%CI 1.00~1.47;P=0.052)的腫瘤患者相對于那些具有野生型基因的患者,復發(fā)后生存較差。
在原發(fā)腫瘤部位的SAR研究中,MMR(P=0.03)和KRAS(P=0.02)具有顯著交互作用。具有d-MMR的近端結腸癌患者較遠端結腸癌患者復發(fā)后生存更好(AHR=0.57,95%CI 0.40~0.83;P=0.003)。KRAS第12密碼子突變(AHR=1.76,95%CI 1.30~2.38;P<0.001)及13密碼子突變(AHR=1.76,95%CI 1.08~2.86;P=0.02)的遠端結腸癌患者具有較差的復發(fā)后生存。
(編譯 王霞 審校 巴一)
天津醫(y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 巴一教授述評:
結直腸癌有許多公認的預后因子,MMR狀態(tài)、BRAFV600E及KRAS狀態(tài)。過去大量的研究已經(jīng)證明攜帶d-MMR的Ⅱ期結直腸癌患者預后良好,而BRAFV600E及KRAS突變患者的生物學行為和預后不良。近年來原發(fā)灶部位的預后價值也得到重新認識,但在過去的研究中提示右半結腸癌預后差于左半結直腸癌。此項研究發(fā)現(xiàn)近端結腸癌攜帶d-MMR者有較好的復發(fā)后生存。此結果提示對于結直腸癌的預后判斷應將基因特征和原發(fā)灶部位相結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