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細胞子宮內膜癌基因測序揭示了體細胞突變譜
美國馬里蘭國家人類基因組研究所的Le Gallo M等報告的一項研究顯示,透明細胞性子宮內膜癌(CCEC)、漿液性子宮內膜癌(SEC)和子宮內膜癌(EEC)有著相似的分子機制,并暗示TAF1可能是CCEC新的候選驅動基因。(Cancer. 2017年5月9日在線版)
CCEC作為一個預后相對不良的病理類型,其分子發(fā)病機制至今沒有確定。在一個大樣本隊列研究中,研究者對CCEC患者進行全外顯子測序,從而發(fā)現(xiàn)新的體細胞突變基因,并評估了已知和候選驅動基因的突變圖譜。
研究者對16例CCEC患者(12例CCEC患者以及4例混合病理類型的CCEC患者)的腫瘤細胞和正常細胞的DNA進行了全外顯子測序。對另外47例CCEC患者的22個基因通過Sanger法來測序。微衛(wèi)星不穩(wěn)定性(MSI)和微衛(wèi)星穩(wěn)定性(MSS)由5個單核苷酸重復序列的基因分型來決定。
2個腫瘤外顯子與高負荷突變和MSI相關。其他14個腫瘤外顯子為MSS,在222個編碼蛋白的基因中,存在236個非同義性突變或剪接連接體的體細胞突變。在63例CCEC患者體內,發(fā)現(xiàn)了以下基因突變的頻率:TP53(39.7%)、PIK3CA(23.8%)、PIK3R1(15.9%)、ARID1A(15.9%)、PPP2R1A(15.9%)、SPOP(14.3%)、TAF1(9.5%)、MSI(11.3%)。8例TAF1突變中的5例位于推測的組蛋白乙酰轉移酶結構域內,并包含2個反復突變的殘留。根據(jù)MSI模式和7個突變基因,CCEC分子亞型類似于SEC或EEC。
(編譯 馬可心 審校 張為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