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成像計算機輔助判讀技術能消除人為誤判
美國杜克大學醫(yī)學中心的Brian Allen等報告的一項隨機交叉研究表明,針對轉移性腫瘤,計算機輔助判讀(eMASS系統(tǒng))CT圖像不僅可消除人工判讀的誤診,而且可加快圖像的處理過程。(2017年美國倫琴射線學會年會. 摘要2804)
Allen介紹,人工判讀的誤診率高得驚人。鑒于該研究所入組的對象都是放射學專家,否則非專家閱片的誤診率可能會更高。這項研究中11名閱片人員來自10所機構,均為經美國放射學委員會認證的、受過職位培訓的放射科醫(yī)生。
研究結果
研究人員們進行了文獻回顧,并確定了研究中將采用的三項標準:(1)實體腫瘤療效評價標準1.1(RECIST 1.1);Choi療效評價標準;MASS療效評價標準(Morphology、Attenuation、Size和Structure)。根據配對的基線資料和治療后首次CT圖像結果,所有閱片人員均獨立對20例轉移性腎細胞癌患者的療效予以判讀、分類。為了降低回憶偏倚,在人工閱片判讀和計算機輔助閱片判讀之間設置了一個為期2周的洗脫期。
在人工閱片階段,閱片人員需要遠程訪問一個標準瀏覽器,將所有的測量值、數據和計算結果手動輸入到數據庫中。
在計算機輔助閱片階段之前,閱片人員可以觀看一個30分鐘的教學視頻,然后再練習30分鐘。結果顯示,計算機輔助閱片的總誤診率顯著低于人工閱片的(30.5% vs 0.0,P<0.01)。
Allen表示,這些誤診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疊加,并且可能會改變臨床決策并完全影響患者的護理情況。如果第一次閱片就出現了錯誤,那么就可能會影響治療時間。人工閱片階段大約出現了15種不同類型的錯誤,如果同一種錯誤出現兩次,便不被計入統(tǒng)計。
內置的錯誤檢測程序
如果在計算機輔助閱片過程中的任何步驟出現了差錯,內置的錯誤檢測器就會阻止放射科醫(yī)生的下一步評估。Allen解釋,軟件會預先識別錯誤,并逐步指導錯誤的修正,然后再繼續(xù)運行。
例如,當圖像被加載到軟件中時,讀取CT圖像的人使用鼠標來描繪他感興趣的區(qū)域,確定圖像是轉移灶還是淋巴結,并輸入部位,如肺或腎上腺。
只要病變符合靶病灶的判定標準,就會被該軟件自動測量。例如,如果基線圖像上的淋巴結短軸小于1.5 cm,則會要求用戶選擇另一個。這款軟件最常見的錯誤與數據傳輸和計算有關。
Allen介紹,在靶病灶的選擇和測量中,錯誤較少被見到。不過偶爾也能看到淋巴結測量時錯測成了長軸,而不是短軸。而在分析的最后也出現過療效分類錯誤的情況。每例患者在計算機輔助閱片階段的平均判讀時間是人工閱片的一半(6.4分鐘 vs 13.1分鐘,P<0.001)。
除了提供更精確、更快的評估外,該系統(tǒng)還為腫瘤醫(yī)師自動生成一頁總結。這減輕了閱片人員的記錄負擔和匯總計算的負擔,并能自動得出客觀緩解情況。匯總表把腫瘤的指標和應答情況以圖表的形式清晰地呈現給了患者。
放射科醫(yī)師開發(fā)的軟件
eMASS系統(tǒng)是由密西西比大學醫(yī)學中心的放射科醫(yī)生Andrew Smith和克利夫蘭診所屬的創(chuàng)新公司ImageIQ共同合作開發(fā)的。
雖然還有其他類似的工具,但Smith表示,他沒發(fā)現其他工具有減少錯誤和提高效率的專門措施。
其他工具側重于腫瘤體積、高級統(tǒng)計分析或圖像注釋等方面。eMASS系統(tǒng)的重點是減少錯誤和提高效率。放射科醫(yī)生追求的是工作速度加快,而腫瘤科醫(yī)生和患者希望得到無差錯的數據。
Smith介紹,使用eMASS系統(tǒng)軟件時,醫(yī)生可以測量多個腫瘤指標,并添加任何想要的腫瘤療效評價標準。在跟隨軟件學習時,用戶可以看到自己在犯什么樣的錯誤。例如,有些人直到系統(tǒng)提醒時才意識到他們在同一器官內選擇了太多的病灶。這個軟件能避免醫(yī)生犯錯誤。
南加州大學凱克醫(yī)學院的Miriam Romero認為這項研究報告的誤診情況并不令人驚訝。她表示:“我在工作中看到過這樣的情況。分類系統(tǒng)越復雜就越容易出錯。計算機輔助閱片看起來很有潛力,操作似乎很簡單而且節(jié)省時間。在很多地區(qū),醫(yī)生們仍在用字跡潦草的檢查單結果來代替人工閱片?!?/p>
(編譯 李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