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膠質瘤術中檢測基因突變種植微球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研究者研發(fā)了可術中檢測神經膠質瘤IDH1基因突變的方法,若有該基因突變則局部種植包裹了NAMPT抑制劑的微球,局部緩釋藥物發(fā)揮殺傷殘留腫瘤細胞的作用。動物實驗顯示,這一治療策略可延長小鼠存活期,延緩腫瘤復發(fā),這一治療策略值得進一步研究探討。(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8 年8月6日在線版. doi: 10.1073/pnas.1805751115)
神經膠質瘤常規(guī)治療策略是盡可能手術切除腫瘤,繼以放療或化療,治療后患者平均生存10年左右,但腫瘤一般不可避免再次復發(fā)。
研究者探討直接腦部給予靶向特定基因突變的藥物以期延長神經膠質瘤患者生存,在20%~25%的神經膠質瘤患者中存在這一突變。研究者設計了可在腦部手術中快速檢測該突變的方法,若有這一基因突變,便種植一個微球,持續(xù)釋放藥物數天或數周。研究者還在探索靶向神經膠質瘤其他基因突變和其他類型腦部腫瘤的治療。
通過這種治療策略,可術中進行檢測,并局部給予靶向特定基因突變的藥物,殺傷殘留腫瘤細胞。該研究中探討的是低級別神經膠質瘤,通常發(fā)生在20~40歲人群,通常手術都會盡可能多地切除腫瘤,但一旦腫瘤侵犯大腦語言中樞和運動中樞等部位,切除范圍就不能過于激進。研究者旨在探討用靶向藥物局部殺傷腫瘤細胞延緩腫瘤生長。
研究者鎖定了IDH1/2基因突變,有該基因突變的腫瘤細胞關閉了細胞生成NAD的分子通路,使其高度依賴需要NAMPT酶的分子通路,于是研究者致力于開發(fā)NAMPT抑制劑治療腫瘤。目前這類藥物還沒被用于治療神經膠質瘤,因為藥物很難穿透血腦屏障,且這類藥物口服或靜脈給藥可帶來視網膜、骨髓、肝臟和血小板嚴重不良反應。
為了能使這類藥物局部應用,研究者開發(fā)了微球,將NAMPT抑制劑包埋在PLGA中。PLGA還有一個優(yōu)點是藥物釋放速度可通過調整PLGA中聚乳酸和羥基乙酸比例進行控制。為了篩選可從NAMPT抑制劑治療獲益的患者,研究者設計了可在30分鐘內檢測IDH突變的方法,使得這一檢測可在手術活檢標本上進行,若該基因突變陽性,便在患者腦部種植微球,緩釋藥物殺傷手術殘留腫瘤細胞。
小鼠實驗證實,這種微球治療可延長有IDH突變神經膠質瘤小鼠的存活期,與預期一樣,這種療法對無IDH突變的腫瘤是無效的。接受了微球治療的小鼠未發(fā)生嚴重的不良反應,提示這種策略不僅可發(fā)揮殺傷腫瘤作用,還可避免限制藥物使用的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研究者認為這種治療策略肯定不會只在腦瘤中有效,在其他有已知基因突變的腫瘤中都可以探討其應用。研究者計劃在開展人體臨床試驗之前在其他動物中對藥物劑量進行研究,研究者認為這一策略可能最好用于較早期的腫瘤,用于局部控制和預防疾病復發(fā),理想情況是與其他常規(guī)治療聯(lián)合應用,以期延緩疾病復發(fā)。
(編譯 唐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