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移部位影響胸腺癌患者預后
日本東京國立癌癥中心醫(yī)院胸部腫瘤科Okuma等報告,轉移部位影響胸腺癌患者的生存結局,這可能反映了轉移部位對藥物治療的敏感性;藥物控制肝轉移可有助于改善預后。(Lung Cancer. 2020年8月20日在線版 doi: 10.1016/j.lungcan.2020.08.014)
胸腺惡性腫瘤是罕見的癌癥,但大型數(shù)據(jù)庫中相關的臨床數(shù)據(jù)很少。為了明確胸腺惡性腫瘤的預后因素(尤其是轉移部位),該項研究自目前胸腺惡性腫瘤最大宗的、具有代表性的一個多中心數(shù)據(jù)庫NEJ023中納入1995~2014年確診的ⅣA/ⅣB期或復發(fā)性胸腺癌患者,評估了臨床病理信息,并根據(jù)受累的轉移器官(漿膜彌散、肝臟、淋巴結、肺臟和骨轉移)進行分層,使用Kaplan-Meier法和多元Cox回歸評估了生存率。
結果顯示,共納入279例轉移性患者,其中鱗癌患者占66.7%,漿膜彌散性患者占53.0%,肺、淋巴結、骨和肝轉移患者分別有26.5%、21.9%、19.7%和15.8%。中位隨訪21.5個月,中位總生存期為30.7個月。
據(jù)轉移部位分組時,轉移器官超過3個的患者的生存結局最差。在孤立性轉移患者中,骨轉移患者的生存最差,其次是肝轉移患者。低白蛋白血癥患者的生存結局也很差。鉑類和蒽環(huán)類為基礎治療的患者對比鉑類和非蒽環(huán)類為基礎治療的患者,無顯著差異。在多變量分析中,骨轉移(P=0.0005)、肝轉移(P=0.047)和低白蛋白血癥(P=0.0021)均為預后因素。
(編譯 王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