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三陰性乳腺癌 降級新輔助化療療效研究
德國科隆大學Gluz等報告的一項SG-ADAPT-TN試驗的分子標志物影響和生存分析顯示,在早期三陰性乳腺癌(TNBC)中,使用病理完全緩解(pCR)率作為同時伴有淋巴結(jié)陰性狀態(tài)和高sTIL進一步治療(降級)的早期決策因素后,短期降級新輔助紫杉烷/鉑類為基礎的聯(lián)合治療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治療策略。(Clin Cancer Res. 2022年7月7日在線版)
雖然早期TNBC的最佳治療方法尚不清楚,但對于這種侵襲性亞型的特定患者,降級化療似乎是一種選擇。既往研究已經(jīng)確定了幾種促免疫因子作為TNBC的預后標志,但它們對不同化療策略的預測影響仍存爭議。
ADAPT-TN是一項隨機的新輔助多中心Ⅱ期臨床試驗,入組336例早期TNBC患者,這些患者被隨機分配到12周的白蛋白結(jié)合型紫杉醇125 mg/m2 +吉西他濱或卡鉑(d1、8,q21)。只有pCR(主要終點,ypT0/isypN0)的患者不進行進一步的(新)輔助化療。繼發(fā)的無侵襲性/無遠端疾病生存期(i/dDFS)、總生存期(OS)和轉(zhuǎn)化研究目標包括量化標志物對化療降級的預測影響,通過nCounter平臺和基質(zhì)腫瘤浸潤淋巴細胞(sTIL)測量119個基因表達(包括PAM50亞型)。
結(jié)果中位隨訪60個月后,12周pCR與90.6%和62.8%的5y-iDFS呈正相關(HR=0.24, P=0.001)。盡管卡鉑具有較高的pCR率(HR=1.04,95%CI 0.68~1.59),但未觀察到使用卡鉑有生存優(yōu)勢。在pCR患者中,額外的含蒽環(huán)類藥物與顯著的iDFS優(yōu)勢無關(HR=1.29,95%CI 0.41~4.02)。通過多變量分析,除pCR率外,淋巴結(jié)狀態(tài)和高sTIL與較好的iDFS、dDFS、OS獨立相關。 (編譯 郝國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