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BB2陽性Ⅱ/Ⅲ期乳腺癌 新輔助帕妥珠單抗+阿替利珠單抗+多西他賽+曲妥珠單抗療效可期
韓國嘉泉大學Gil醫(yī)療中心Ahn等報告的Ⅱ期非隨機臨床試驗(Neo-PATH)顯示,新輔助阿替利珠單抗、多西他賽、曲妥珠單抗和帕妥珠單抗方案治療Ⅱ或Ⅲ期ERBB2陽性乳腺癌患者似乎具有可接受的病理完全緩解(pCR)率和適度的毒性作用。對ERBB2陽性的早期乳腺癌進行進一步免疫聯(lián)合治療的研究是有必要的。(JAMA Oncol. 2022年7月7日在線版 DOI:10.1001/jamaoncol.2022.2310)
在抗ERBB2治療中加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在臨床前研究中顯示出協(xié)同作用,因此作為一種以最大化療效和最小化毒性作用的新輔助治療是值得研究的。
該研究的目的是確定新輔助治療ERBB2陽性早期乳腺癌的阿替利珠單抗、多西他賽、曲妥珠單抗和帕妥珠單抗方案是否值得繼續(xù)研究。
該項非隨機、開放標簽、多中心的Ⅱ期試驗由韓國癌癥研究小組進行,于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在韓國6個機構招募患者。符合條件的患者為診斷為ERBB2陽性乳腺癌(原發(fā)腫瘤大小>2 cm或病理證實淋巴結(jié)陽性,無遠處轉(zhuǎn)移),臨床分期為Ⅱ或Ⅲ期。
患者每3周接受6個周期的新輔助帕妥珠單抗(第一個周期840 mg,后續(xù)周期420 mg)、阿替利珠單抗(1200 mg)、多西他賽(75 mg/m2)和曲妥珠單抗(皮下注射600 mg),隨后手術。術后pCR患者每3周接受12個周期的輔助阿替利珠單抗、曲妥珠單抗和帕妥珠單抗治療。無pCR的患者給予阿替利珠單抗1200 mg治療14個周期,加曲妥珠單抗emtansine 3.6 mg/kg,每3周一次。
主要終點為pCR率,pCR率定義為原發(fā)腫瘤和區(qū)域淋巴結(jié)中浸潤性癌細胞的缺失(ypT0/isN0)。次要終點包括臨床客觀緩解率、根據(jù)pCR結(jié)果的3年無事件生存率、無病生存期、總生存期、毒性作用和生活質(zhì)量。
結(jié)果共納入67例女性(中位年齡52歲)。32例(48%)患者激素受體表達陽性。由于2例患者在新輔助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疾病進展,腫瘤無法切除,65例患者接受了治愈性手術治療。總的pCR率為61%(41/67)。激素受體陰性疾病的pCR率高于激素受體陽性疾病(77% vs. 44%),程序性細胞死亡1陽性表達的pCR率高于程序性細胞死亡1表達陰性(100% vs. 53%)。分別有8例(12%)和5例(8%)患者發(fā)生3級和4級中性粒細胞減少和發(fā)熱性中性粒細胞減少。僅有4例患者發(fā)生3級和4級免疫相關不良事件(3級皮疹、腦炎、肝炎和發(fā)熱)。新輔助治療期間無治療相關死亡發(fā)生。
(編譯 郝國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