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不適合手術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一項來自美國的研究顯示,對于不適合手術、接受立體定向放療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放療后早期(6個月內)影像學檢查對患者的獲益非常有限,僅3%的患者需要干預治療。所以對于大部分患者,首次影像學復查可在立體定向放療6個月后進行,將來可開展大范圍的前瞻性研究,這樣可以確定哪些患者可能會從更頻繁的影像學復查中獲益。(Pract Radiat Oncol. 2014,4:240)
對于不能手術的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而言,立體定向放療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手段。在治療后隨訪中發(fā)現(xiàn)后續(xù)3年腫瘤的局部控制率超過90%。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局部腫瘤復發(fā)率高達11%,遠期復發(fā)率高達29%。
放療后患者何時需要開始影像學復查這一點上,仍然存在很多爭論。目前采用的檢查時間差異較大,最早的<4周,較晚的>25周;復查方式究竟是采用PET/CT或CT也沒有定論。
研究細節(jié)
為了評估早期CT復查(立體定向放療后6月內)對將來后續(xù)治療的影響。從2007年1月到2013年1月,研究者對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62例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了研究,其中66%為腺癌,25%為鱗癌,平均年齡76.3歲(48.9至90.5歲),大部分(77%)患者被胸外科醫(yī)生診斷為不適合手術。所有患者接受劑量為48至60 Gy的放療,分3-8次進行。該研究的影像隨訪方法是立體定向治療后,先進行增強的薄層CT掃描(1 cm到1.5 cm層厚),隨后每3月進行1次CT平掃復查。此項研究中,患者會根據(jù)不同醫(yī)生的建議,在放療后的4周-6個月之內接受第一次復查。
4例患者因早期影像學檢查改變治療
研究者報道:所有患者在立體定向治療后的6個月內共進行了92次影像學檢查,平均接受復查時間為2.1個月(0.1至5.9個月)。大部分復查方式(93%)是CT掃描,其他為PET/CT。隨訪中有2例患者出現(xiàn)了遠處轉移,接受了相應的后續(xù)治療。7例患者在隨訪中(11%)發(fā)現(xiàn)新的肺部結節(jié)?;顧z證實,2例患者為肺部復發(fā),他們接受了成功的局部治療。其余5例患者在CT中發(fā)現(xiàn)非特異性的新發(fā)肺部結節(jié),后續(xù)隨訪中結節(jié)從臨床癥狀和影像學上均無進展,未予處理。
研究結果顯示,總共4例患者因為在早期的影像學檢查發(fā)現(xiàn)異常從而使得后續(xù)治療方案發(fā)生改變(6.5%,95% CI:1.7%-15.2%)。在立體定向放療后6月內,其中2例進行了確定或潛在的治愈性干預(3.2%,95% CI:0.4%-10.8%)。
該項研究數(shù)據(jù)提示,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接受放療后6個月內進行影像學檢查獲益有限。但該研究也存在局限,包括單個研究中心的患者較少,患者具體情況不同,不一致的影像學隨訪時間等。這可能需要在后續(xù)工作中進行更大范圍的前瞻性研究,從而確定究竟哪部分患者能從更頻繁的復查中獲益。
研究者總結得出:由于患者和腫瘤特異性預測因素以及之前的影像學檢查結果,開發(fā)細致入微的監(jiān)測方法最終會減少不必要的成像,同時有利于復發(fā)的檢測。
(編譯 樓煜清 審校 韓寶惠)
上海交通大學附屬胸科醫(yī)院
韓寶惠教授述評:
早期肺癌放療后何時影像學隨訪對預測預后更加有利仍存在不同的觀點,該研究提示,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接受放療后6個月內進行影像學檢查獲益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