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發(fā)ER陽性子宮內膜癌 來曲唑/阿貝西利治療顯示令人鼓舞活性
美國Dana-Farber癌癥研究所Konstantinopoulos等報告,來曲唑/阿貝西利在復發(fā)的雌激素受體(ER)陽性子宮內膜樣子宮內膜癌(EC)中表現出令人鼓舞和持久的活性。(J Clin Oncol. 2022年9月29日在線版 DOI: 10.1200/JCO.22.00628)
ER陽性EC分別在約90%和80%的病例中以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和受體酪氨酸激酶(RTK)/RAS/β-連環(huán)蛋白(CTNNB1)通路的改變?yōu)樘卣鳌R、PI3K和RTK/RAS/CTNNB1通路之間廣泛的交叉作用,是細胞周期進程的關鍵調節(jié)因子和激素治療耐藥性的關鍵中介因子,它導致配體依賴性和非配體依賴性ER轉錄激活,以及細胞周期蛋白D1的上調和其間混雜細胞周期蛋白D1與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4和激酶6(CDK4和CDK6)的影響。假設芳香化酶抑制劑來曲唑聯合CDK4/6抑制劑阿貝西利在這種情況下將顯示出有希望的活性。
研究者開展了一項來曲唑/阿貝西利治療復發(fā)性ER陽性EC的Ⅱ期兩階段研究。入組標準包括可測量的疾病、不限制既往治療和所有EC組織學;允許既往的激素治療。主要終點為RECIST 1.1評估的客觀緩解率和6個月無進展生存(PFS)率。
數據截止(2021年12月3日)時,30例患者(28例子宮內膜樣EC患者)開始方案治療,15例(50%)患者曾接受過激素治療。共有9例獲得緩解(證實8例),客觀緩解率為30%(95%CI 14.7%~49.4%),均發(fā)生于子宮內膜樣腺癌。中位PFS為9.1個月,6個月時PFS率為55.6%(95%CI 35.1%~72%),中位緩解持續(xù)時間為7.4個月。
最常見的≥3級治療相關不良事件為中性粒細胞減少癥(20%)和貧血(17%)。觀察到的緩解與分級、既往激素治療、錯配修復和孕激素受體狀態(tài)無關。探索性腫瘤分析揭示了幾個與緩解(CTNNB1、KRAS和CDKN2A突變)或無緩解(TP53突變)機制相關的候選預測因子,這些預測因子都需要獨立驗證。
(編譯 黃樂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