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并HIV感染的晚期癌癥患者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帶來希望
美國Dana-Farber癌癥研究所Zarif等報告,真實世界的數(shù)據(jù)分析表明,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I)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幸存者(PWH)的抗癌治療,且療效因癌種而異。回顧性研究發(fā)現(xiàn),與歷史對照和匹配的無HIV對照相比,此類患者未見過量的或意外的治療相關免疫毒性。在匹配的轉(zhuǎn)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隊列中,ICI的安全性和活性相似。(J Clin Oncol. 2023年5月16日在線版)
與未感染HIV的幸存者(PWOH)相比,罹患癌癥的PWH常規(guī)被排除在ICI試驗之外。2019~2020年,多達74%的涉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臨床試驗排除了HIV感染者。盡管研究者們最近已做出努力將HIV感染者納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臨床試驗,但關于ICI在PWH和癌癥患者中的應用,尚缺乏真實世界的數(shù)據(jù)。
該項回顧性研究納入接受抗PD-1或抗PD-L1為基礎的晚期癌癥治療的PWH,采用限制平均生存期(RMST)在匹配的PWH和合并轉(zhuǎn)移性NSCLC的PWOH中比較總生存期(OS)和無進展生存期(PFS)?;颊邤?shù)據(jù)來自CATCH-IT聯(lián)盟,共罹患10種不同類型的癌癥,且基線CD4陽性T細胞計數(shù)和HIV載量均不同。
結果顯示,納入390例PWH的中位年齡為58歲,其中男性331例(85%),黑人138例(36%),西班牙裔占14%,抗PD-1/抗PD-L1單藥治療者274例(70%)。最常見的癌癥是NSCLC(28%,111例)、肝細胞癌(HCC:11%,44例)和頭頸部鱗狀細胞癌(HNSCC:10%,39例)。216例患者中,152例(70%)的CD4+ T細胞計數(shù)≥200個/L;190例患者中,179例(94%)的HIV病毒載量< 400拷貝/mL。
全體患者中,任何級別的免疫相關不良事件(irAE)發(fā)生率為20%(79例),≥3級irAE發(fā)生率為7.7%(30例)。68例接受ICI聯(lián)合化療,任何級別irAE發(fā)生率為19%,≥3級irAE發(fā)生率為5.9%;25例接受ICI聯(lián)合靶向藥物治療,其發(fā)生率分別為8%和4%;23例接受雙重ICI治療(抗PD-1和抗CTLA-4),其發(fā)生率分別為39%和13%。
在合并非黑色素瘤類皮膚癌、NSCLC、HCC和HNSCC的患者中,客觀緩解率(ORR)依次為69%、31%、16%和11%。
與歷史對照和匹配的HIV未感染對照組患者相比,PWH沒有出現(xiàn)過度的或意外的治療相關免疫毒性。匹配的轉(zhuǎn)移性NSCLC隊列中包括61例PWH患者和110例PWOH患者,irAE發(fā)生率分別為20%(12例)和22%(24例),≥3級的irAE發(fā)生率分別為12%和9.1%。
針對PFS和OS而言,校正后的42個月RMST差異分別為-0.06個月(95%CI -5.49~5.37個月,P=0.98)和2.23個月(95%CI -4.02~8.48個月,P=0.48)。PWH和PWOH患者中,抗癌治療的24個月OS率分別為42.3%和41.5%,24個月PFS率分別為17.8%和18.4%,ORR分別為28%和36%(P=0.31)。
研究者表示,PWH的癌癥可以獲得與一般癌癥患者同等水平的治療選擇。但有必要進一步明確ICI在該患者群體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別是在CD4細胞計數(shù)低的患者中。無法監(jiān)測HIV載量的趨勢和缺少一些腫瘤特異性生物標志物的數(shù)據(jù)均為該研究的局限性。 (編譯 張子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