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乳腺癌 社會經濟不平等對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
瑞士日內瓦大學Sandoval等報告的研究顯示,在早期乳腺癌(EBC)診斷后,生活質量(QoL)中先前存在的不平等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加重,這強調了在綜合癌癥護理規(guī)劃中考慮健康狀況的社會決定因素的重要性。(J Clin Oncol. 2024年6月20日在線版)
社會經濟地位(SES)影響EBC患者的生存結局。然而,有限的研究調查了他們的QoL中的社會經濟不平等帶來的影響。本研究探討了EBC診斷后社會經濟不平等及其時間趨勢對QoL的影響。
該研究使用了來自法國前瞻性多中心CANTO隊列的數(shù)據(jù),包括2012~2018年入組的EBC女性患者,使用診斷時和診斷后1年和2年的QLQ-C30總評分評估QoL。研究分別考慮了社會經濟地位的三個指標:自我報告的經濟困難、家庭收入和教育水平。研究首先分析了SES組的QLQ-C30總得分軌跡;然后,利用基于回歸的不平等斜率指數(shù)(SII)量化QLQ-C30總得分中的社會不平等因素及其時間趨勢。SII代表結局會隨著社會經濟梯度的極值而發(fā)生的絕對變化。根據(jù)診斷時的年齡、Charlson合并癥指數(shù)、疾病分期、局部和全身治療類型,分析結果接受了校正。
在5915例患者中,在診斷時的QoL數(shù)據(jù)、2年隨訪時的QoL數(shù)據(jù)、基線時QLQ-C30總評分的社會不平等因素,均對SES指標有統(tǒng)計學意義(SII財務困難=-7.6,SII收入=-4.0,SII教育
=-1.9)。無論診斷前健康狀況、腫瘤特征和治療情況如何,這些不平等因素在診斷后1年和2年均顯著增加(相互作用,P<0.05)。在以絕經狀態(tài)和輔助全身治療類型定義的亞組中觀察到類似的結果。
(編譯 倪凱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