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生殖技術孕育的后代 患惡性腫瘤風險并未增加
?在2014年美國生殖醫(yī)學協(xié)會年會上,美國明尼蘇達大學Logan Spector報告的最新研究顯示,通過輔助生殖技術孕育的兒童,罹患兒童常見惡性腫瘤的風險沒有明顯增高,但一些罕見惡性腫瘤的患病風險尚不清楚,這項以人群為基礎的隊列研究正在進行中。(2014年美國生殖醫(yī)學協(xié)會年會,摘要號0-148)
研究者指出,初步分析已排除了輔助生殖與常見的兒童惡性腫瘤及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最常見的兒童惡性腫瘤)之間有中度至高度關聯(lián)性,由于較寬的置信區(qū)間,尚不能排除輔助生殖與罕見惡性腫瘤之間的中度至高度關聯(lián)性。
該研究將美國16個州的癌癥登記記錄與2004至2009年輔助生殖學會臨床預后報告系統(tǒng)的新生兒出生記錄聯(lián)系起來。但目前尚未搜集完全部數(shù)據(jù)。
截至目前,該研究共納入113 892名輔助生殖技術孕育的兒童,這些兒童與自然受孕的兒童按1:10的比例進行對比。從出生到確診惡性腫瘤,嬰兒死亡或結束隨訪的中位時間是3.8年。這個時間段涵蓋了兒童白血病和胚胎性腫瘤發(fā)病風險最高的時期。
經過校正性別、出生體重Z評分、產婦年齡、種族、受教育水平后,常見惡性腫瘤風險、兒童白血病、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患病風險均未見升高。初步分析觀察到,其他罕見類型惡性腫瘤的風險相對會升高,其中室管膜瘤相對風險最高,但置信區(qū)間也非常寬。
該研究的初步結果與另外兩個前瞻性研究不同。一項英國的研究,納入超過100 000名輔助生殖技術孕育的兒童,證實肝母細胞瘤和橫紋肌肉瘤的RR增高了,分別是3.3和2.6。另外一個北歐研究,納入92 000名輔助生殖技術孕育的兒童,發(fā)現(xiàn)中樞神經系統(tǒng)腫瘤和癌癥的RR提高了,分別是1.4和2.0。
丹麥癌癥研究中心的Hargreave等對25個調查輔助生殖技術孕育的兒童的隊列研究和病例對照研究進行meta分析,發(fā)現(xiàn)惡性腫瘤、血液系統(tǒng)惡性腫瘤、中樞神經系統(tǒng)/神經惡性腫瘤以及其他實體瘤的風險均提高了,相對風險度分別為1.33、1.59、1.88和2.19。
此外,雖然促孕藥物與兒童惡性腫瘤的風險不相關,但是孕婦在分娩前服用孕酮會提高兒童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風險(總風險比為4.95,服用孕酮3或3個周期以上的風險比為9.96),交感神經系統(tǒng)腫瘤的風險也增高(總風險比為5.79,服用3或3個周期以上的風險比為8.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