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黄又无码在线免费看_av操操_青青草超碰_成人伊人精品色XXXX视频

北京大學腫瘤醫(yī)院

全球腫瘤快訊

追蹤?新進展?消化道腫瘤

家族性結直腸癌遺傳學診斷方法研究

發(fā)表時間:2015-02-09

    英國倫敦癌癥研究所Chubb等報告的研究顯示,通過外顯子測序對高外顯易感性進行遺傳學診斷,在高比例的家族性結直腸癌中是切實可行的。研究提供了用來確定新的結直腸癌發(fā)病風險基因的遺傳學分析方法,具有實用性。(J Clin Oncol. 2015年1月5日在線版)

    認識高外顯率易感性對家族性結直腸癌的貢獻,與對結直腸癌患者及其家庭的咨詢、治療和監(jiān)測有關。

    為量化胚系基因對家族性結直腸癌的作用,研究者在626例早發(fā)型遺傳性結直腸癌患者(這些確診病例來源于基于人群基礎的英國國家登記處)中對錯配修復基因(MMR)APC,MUTYH和MAD4/BMPR1A進行測序。除此之外,研究者還檢測了突變在POLE和POLD1基因的核酸外切酶域中的作用,最近有報道稱這兩種基因與結直腸癌的發(fā)病風險有關。

    結果顯示,MMR基因全部突變(致病的,有可能致病的)對家族性結直腸癌的發(fā)病貢獻最大(10.9%)。其余已確定的結直腸癌相關的基因突變對于發(fā)病貢獻占3.3%。在有結直腸癌顯性遺傳家族史的3例患者中證實POLE/POLD1核酸外切酶域發(fā)生突變。綜上,已知基因的突變占家族性結直腸癌患者的14.2%(89/626例,95%CI 11.5~17.2)

    遺傳診斷在較高比例的家族性結直腸癌中是切實可行的,若在臨床實踐中成為主流,將有助于對患者及其家人的醫(yī)療處理進行優(yōu)化。研究結果顯示,對POLE和POLD1基因突變攜帶者進行結直腸癌篩查,應比得上HPNCC風險篩查。

    雖然家族性結直腸癌相關的患癌風險總體為中度,但有些家族中的發(fā)病風險還是很大,可能由未確定的基因導致,如POLE和POLD1等。

    (編譯 王博 審校 申占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