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B細胞受體免疫球蛋白原型的臨床效果
約30%的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CLL)都攜帶類似B細胞受體免疫球蛋白,并可清晰地分配給不同原型亞群。盡管先前證據表明,B細胞受體免疫球蛋白原型與臨床相關,但并未有系統研究或大規(guī)模臨床資料進行驗證。
瑞典Uppsala大學Panagiotis Baliakas等報告的研究顯示,基于B細胞受體免疫球蛋白原型的CLL分子分層可改善D?hner分層模型,比免疫球蛋白突變狀態(tài)預后的價值更大,這對于臨床決策有潛在影響,尤其是前瞻性臨床試驗。(Lancet Haematol.2014;1: e74-e84)
該項回顧性多中心研究納入8593例免疫遺傳數據有效的CLL患者。研究者對15個歐洲國家(捷克,丹麥,法國,希臘,意大利,荷蘭,瑞典和英國)和美國的研究機構的患者進行隨訪,收集了2012年6月1日~2013年7月7日的數據。
研究者回顧性評估了CLL B細胞受體免疫球蛋白原型的臨床作用,尤其集中于14個主要亞群,這些亞群包括表達未變異的(U-CLL)或變異的(M-CLL)免疫球蛋白重鏈可變區(qū)。分析的主要指標是到初次治療時間,即診斷到初次治療的時間。
2878例患者被分配到原型亞群,其中1122例屬于14個主要亞群之一。亞群在診斷中的年齡、性別、疾病負荷、CD38表達、預后指標中細胞遺傳變異顯著不同。特定亞群中的患者通常具有相同的臨床病程,然而不同亞群中的患者(盡管具有相同的免疫球蛋白重鏈可變區(qū),顯示相似的免疫球蛋白變異狀態(tài))顯示初次治療的時間顯著不同。
通過整合B細胞受體免疫球蛋白原型(亞群1, 2, 4)到D?hner染色體預后模型后顯示,這些占總CLL病例的7%(包括U-CLL和M-CLL),構成不同的臨床實體,在惰性(亞群4)和進展性疾?。▉喨?,2)之間變動。
(編譯 韓宇 審校 邵宗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