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尼單抗不適于局部晚期頭頸鱗癌治療
從2007年開始,來自西班牙的Jordi Giralt教授牽頭在全世界多個中心進行了一項開放隨機對照Ⅱ期臨床試驗,旨在比較帕尼單抗(一種抗EGFR的全人單克隆抗體)聯(lián)合放療與手術(shù)后常規(guī)放化療對未經(jīng)切除的局部晚期頭頸部鱗癌的治療效果。(Lancet Oncol. 2015; 16: 221-32)
研究者從8個國家22個中心入組未切除的局部晚期頭頸部鱗癌患者。患者的篩選條件為:年齡≥18歲;患Ⅲ期、Ⅳa期或Ⅳb期頭頸部鱗癌(非鼻咽癌),之前未經(jīng)治療;腫瘤體積可測量(至少1條直徑≥10 mm);ECOG評分0-1分?;颊甙?:3的人數(shù)比例由獨立第三方采用分層隨機分配分為:開放式放化療組(放療期間給予2個周期的100 mg/m2的順鉑);放療聯(lián)合帕尼單抗組(放療期間給予3個周期的每3周9 mg/kg帕尼單抗)。所有患者均接受加速超分割放療療法,對腫瘤給予70~72 Gy照射, 對癌旁組織給予54 Gy照射。主要評估指標為2年后局部腫瘤的控制情況。目前該項試驗已經(jīng)完成,在Clinical 網(wǎng)站注冊的編號為NCT00547157。
在2007年11月30日至2009年11月16日間,該研究共登記152例患者,其中151例接受了治療(放化療組61例;放療聯(lián)合帕尼單抗組90例)。放化療組2年后局部腫瘤控制率為61%(95%CI 47-72);放療聯(lián)合帕尼單抗組為51%(95%CI 40-62)。
最常見3~4級不良反應(yīng)為:黏膜炎(放化療組25/62,40%;放療聯(lián)合帕尼單抗組37/89例,42%);吞咽困難(20例,32 %;36例,40 %);放射性皮膚損傷(7例,11%;21例,24%)。兩組分別報告了25例(40%)和30例(34%)例嚴重不良事件。
該研究顯示,在治療未經(jīng)切除的局部晚期(Ⅲ-Ⅳb 期)頭頸部鱗癌患者時,帕尼單抗不能取代順鉑的作用。局部晚期頭頸部鱗癌中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抑制的作用也應(yīng)該在后續(xù)研究中著力評估。
(編譯 胡慧敏 審校 盧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