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組經(jīng)治ⅢB/Ⅳ期非鱗癌型NSCLC患者的ATTENTION研究顯示 厄洛替尼/Tivantinib雖改善亞洲患者的PFS但增加ILD
日本研究者Hiroshige Yoshioka等報告Ⅲ期試驗ATTENTION研究結(jié)果顯示,對擁有EGFR野生型的亞洲非鱗癌型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而言,Tivantinib(ARQ 197)聯(lián)合厄洛替尼治療較厄洛替尼或更能改善無進展生存期(PFS),但聯(lián)合治療組間質(zhì)性肺病(ILD)的發(fā)生率較高。(Ann Oncol. 2015年7月7日在線版)
既往一項Ⅱ期隨機研究表明,在使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厄洛替尼時加用c-Met抑制劑Tivantinib可能延長經(jīng)治的非鱗癌型NSCLC患者的PFS。在一項亞組試驗分析中,相比擁有活性EGFR突變的患者而言,擁有野生型受體(WT-EGFR)患者的生存獲益更大。因此,該Ⅲ期研究比較了厄洛替尼聯(lián)合Tivantinib或厄洛替尼聯(lián)合安慰劑兩種治療方法對WT-EGFR的非鱗癌型NSCLC亞洲患者總生存期(OS)的影響。
共460例NSCLC患者按計劃被隨機分入Tivantinib組和安慰劑組。研究的主要終點是OS,其次是PFS、腫瘤反應(yīng)和安全性。收集腫瘤組織用于生物標志物分析,包括c-Met和HGF的表達分析。
結(jié)果顯示,在招募到307例患者隨機入組后,鑒于兩組間ILD發(fā)生率不平衡,按照安全評審委員會的建議,停止患者征集工作。
Tivantinib組和安慰劑組分別有14例(3例死亡)和6例患者(無死亡)發(fā)生ILD。在受試的患者中,Tivantinib組和安慰劑組的中位OS分別為12.7個月和11.1個月(HR=0.891,P=0.427),中位無惡化生存期分別為2.9個月和2.0個月(HR=0.719,P=0.019)。在Tivantinib組中觀測到的≥3級的常見不良反應(yīng)是中性粒細胞減少癥(24.3%)、白細胞減少癥(18.4%)、發(fā)熱性中性粒細胞減少(13.8%)以及貧血(13.2%)。
研究者認為,該研究過早地被中止是由于在Tivantinib組中發(fā)生較多的ILD。因為該項研究由于過早的中止而在統(tǒng)計學(xué)上缺乏說服力,所以沒能證明OS有所改善。
(編譯 金潤森 審校 李鶴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