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ALL糖皮質(zhì)激素性骨壞死的相關遺傳學異常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隨著治療策略的改善,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患者的治愈率已經(jīng)達到90%。以激素為主的強化治療顯著提高了ALL患者的治愈率。但常見的激素治療不良反應——激素性的骨壞死,導致ALL的治療復雜化,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療效和生活質(zhì)量,部分患者甚至需要手術治療。
美國圣猶達兒童研究醫(yī)院Mary V. Relling教授8月11日在線發(fā)表于《Blood》上的一項最新研究提出,激素性的骨壞死與靠近谷氨酸受體的基因遺傳學突變有關。此研究納入了2285例患有ALL的兒童,且所有患兒均接受兒童腫瘤工作組注冊的AALL0232治療方案。研究發(fā)現(xiàn),基因rs10989692(靠近谷氨酸受體GRIN3A位點)上最小的等位基因的多態(tài)性與骨壞死的發(fā)病密切相關(OR=2.03,P=3.59×10-7)。
研究者們隨后在兩個驗證隊列里也進一步證實了此假說,分別是361例接受猶達ⅩⅤ方案的兒童ALL患者和309例來自范德堡大學BioVU資源數(shù)據(jù)庫接受糖皮質(zhì)激素治療的非ALL患者(OR分別為1.87、2.26,P 值分別為 0.063和0.0074)。
Mary V. Relling教授通過meta分析發(fā)現(xiàn),骨壞死最高危的基因是rs10989692(P=2.68×10-8),最高危的通路是谷氨酸信號通路(P=9.8×10-4)。此外,骨壞死相關的谷氨酸受體突變還與某些血管病有關,如腦梗死(OR=1.64,P=2.5×10-3)和動脈栓塞(OR=1.88,P=4.2×10-3)等。
Mary V. Relling教授最新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骨壞死與近谷氨酸受體的基因遺傳學突變有關。深入研究此相關性對臨床預防激素治療相關性骨壞死有重要意義。
(編譯 趙珂 審校 劉啟發(f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