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門型喉癌手術與總生存改善相關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yī)學院Jay F. Piccirillo等報告,在罹患T3期聲門型鱗狀細胞癌(SCC)的患者中,手術相比非手術療法可顯著改善總生存。(JAMA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 2016年7月7日在線版)
喉癌患者的治療目的是治愈癌癥,保留咽喉功能,同時盡量減小治療相關死亡率。咽喉功能正常的定義為,發(fā)音清晰,可在無胃造瘺管的情況下吞咽、呼吸,或出現(xiàn)食管狹窄,以及能夠在無造口或氣管切開術的情況下呼吸。
研究結果
治療選擇有多種,包括手術加或不加輔助治療,以及含放化療的非手術治療。為了比較T3期聲門型SCC患者接受非手術或手術治療的總生存和功能結局,該研究分析了監(jiān)測、流行病學和最終結果(SEER)數(shù)據庫中從1992年1月至2010年12月被確診為T3期聲門型SCC的487例患者。分析顯示,非手術治療患者的5年生存率為36%,單獨手術治療者的為41%,手術加輔助治療者的為41%。
后續(xù)分析顯示,單獨手術與非手術治療相比,總生存風險比為0.68,手術加輔助治療與非手術治療相比則為0.75。
研究團隊還發(fā)現(xiàn),手術加輔助治療(30.6%)的患者對胃造瘺管的需求最高,放化療(37%)的患者對氣管切開術的需求最高。
接受手術治療與非手術治療的T3期聲門型SCC患者相比,總生存顯著改善,且具有臨床意義。而且數(shù)據表明,輔助治療和非手術治療會導致咽喉功能受損;但這一相關性還需進一步研究明確。
由于此為觀察性研究,并非隨機臨床試驗,使用一種療法的相關因素可能與結局相關,因此有可能導致治療效果的結論錯誤。
作者認為,該研究的效能充分,可為未來的研究做鋪墊,尤其是多中心隨機分組前瞻性研究,從而明確手術對此類患者的意義。
研究剖析
紀念梅隆凱特琳癌癥中心的Bhuvanesh Singh表示,無法接受該研究從其數(shù)據中得出的結論。
Singh表示,納入大型數(shù)據庫后,同時會引入各種偏倚,并且研究設計的一系列問題限制了結果的統(tǒng)計學意義。
關鍵因素之一是T3期喉癌患者個體的治療選擇沒有一致性。通常的情況是,在解剖學支持下才考慮符合適應證的患者。SEER數(shù)據庫中提供的信息無法解釋促成治療選擇的因素,因此在評估結局時,這些因素無法控制。
他表示,由于存在這一限制,因此手術患者結局更佳的結果并沒不存在什么意外。
而且,非手術隊列似乎還包括了單獨化療的患者,而對于T3期喉癌而言,該療法并不具備治愈性。同樣,這部分患者很可能結局較差。而該研究也沒有說明有多少患者采用了單獨化療。
他表示,大部分醫(yī)院都將放化療作為此類患者的標準療法,非手術隊列中單獨放療的患者占比多少并不清楚,但實際上會對非手術患者的功能結局產生一定影響。
此外,在評估胃造瘺和氣管切開術需求的部分結果也有問題。差異無統(tǒng)計學顯著意義,因此無法得出兩個治療隊列有差異的結論。
Singh表示,他經手的大部分T3期喉癌患者都采用放化療方案,手術通常作為備選。
(編譯 石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