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頸部慢性日光損傷性惡性黑色素瘤 新切除技術可降低局部復發(fā)率
利用常規(guī)福爾馬林固定進行HE染色制片技術分次切除進行控制腫瘤切緣,能夠顯著降低頭頸部慢性日光損傷性惡性黑色素瘤的局部復發(fā)率。(JAMA Dermatol. 2016年12月21日在線版)
來自密歇根大學醫(yī)學院的Jeffrey Moyer表示,發(fā)生于頭頸部曬傷皮膚部位的黑色素瘤沒有清楚的、可預測的切緣,常規(guī)切除技術比較難覆蓋。 該研究中所用的利用常規(guī)福爾馬林固定進行HE染色制片技術分次切除進行控制腫瘤切緣技術,在超過800例患者中被證實非常有效。
研究者分析的患者資料來自密歇根大學黑色素瘤數(shù)據(jù)庫,這些患者在1997~2006年接受了分次切除控制腫瘤切緣術式,研究數(shù)據(jù)截至2011年,隨訪時間至少5年。共納入276例女性和530例男性(99.9%白人)頭頸部黑色素瘤患者(中位年齡65歲)。
第一次切除,包括原位黑色素瘤病灶0.5 cm的切緣,侵襲性黑色素瘤病灶1.0 cm的切緣。任何考慮有陽性的區(qū)域都后續(xù)進行切除,再切除0.5 cm切緣。對于影響美觀的區(qū)域,比如臉部,分次切除的切緣小于0.5 cm。
總的5年局部復發(fā)率為1.4%,7.5年局部復發(fā)率為1.8%,10年局部復發(fā)率為2.2%。病變大小每增長50 mm2,局部復發(fā)率增加9%。
眼周皮膚腫瘤的局部復發(fā)率是頭皮、臉頰、前額或頸部的12.5倍(HR=12.48)。與頭皮、臉頰、前額或頸部相比,唇部、鼻子和耳朵的局部復發(fā)HR分別為14.20,0.91和2.76。
原位黑色素病變完全切除的平均切緣為9.3 mm,侵襲性黑色素瘤為13.7 mm。原位黑色素瘤患者中,232處(41.1%)手術切緣≤5 mm達到切緣陰性,420處(74.5%)手術切緣≤10 mm達到切緣陰性。侵襲性黑色素瘤患者中,8處(3.0%)切緣≤5 mm達到切緣陰性,141處(52.2%)切緣≤10 mm達到切緣陰性。
對其中320例患者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94%的患者對手術效果滿意,其中85%非常滿意,9%滿意。重建轉歸與重建范圍無相關性。
研究者指出,該研究提供的最重要的信息是,日光曬傷性黑色素瘤的目前常規(guī)的手術切緣是不夠的,該研究所用技術是可降低復發(fā)率的一種方法。
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癥中心皮膚外科主任Kishwer Nehal教授和皮膚病理學主任Klaus Busam教授表示,該研究做得很漂亮,結果很有臨床意義,也反映了我們癌癥中心的實際臨床所見。這類黑色素瘤局部復發(fā)的平均時間通常長于5年,長期隨訪很重要。除獲得更高的治愈率,嚴格評估面部皮膚手術對生活質量的影響也很重要,新的患者自報告轉歸評價指標,可更好地評估治療效果。
兩位教授指出,他們正在用非侵入性技術——如共聚焦顯微鏡實時指導這類皮膚癌的切緣評估,很有改變臨床實踐的潛力。隨著人口老齡化,陽光暴露增多,皮膚癌的發(fā)生率也增加,探討能優(yōu)化頭頸部皮膚黑色素瘤預后的方法是必要的。
(編譯 張文秋 審校 吳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