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原發(fā)肺癌的風險分層能指導篩查
美國斯坦福大學醫(yī)學院Summer S. Han等報告,在初次原發(fā)肺癌(IPLC)的幸存者中,第二原發(fā)肺癌(SPLC)風險分層方法可能有助于鑒別需要CT篩查的幸存者。更全面的環(huán)境數(shù)據(jù)和遺傳數(shù)據(jù)可能會有助于提高SPLC風險模型的預測能力和分層能力。(J Clin Oncol. 2017年6月23日在線版)
在IPLC的幸存者中,為了評估SPLC的10年風險率,以及評估風險預測模型對篩查的臨床價值,該項研究自SEER數(shù)據(jù)庫中入組1988~2003年被診斷為IPLC的、且初次確診后存活期超過5年的患者20 032例,并建立了一個人群為基礎的隊列,采用風險模型評估這些幸存者發(fā)生SPLC的10年風險??紤]的預測因素包括年齡、性別、種族、治療史、組織學類型、疾病分期和病變范圍。研究者檢驗了該預測模型的風險分層能力,通過決策曲線計算在不同風險閾值篩查中的凈獲益,以評價該模型的臨床實用性。
結果顯示,盡管在肺癌幸存者中SPLC 10年風險的中位值只有8.36%;但在最終預測模型中,以年齡、組織學、IPLC病變范圍進行分層,評估的風險值差異明顯(從0.56%到14.3%)。
使用十分位法進行風險分層,結果顯示:評估風險處于第十分位的幸存者對比評估風險處于第一分位的幸存者,SPLC的發(fā)生率顯著增高(12.5% vs 2.9%,P<10-10)。決策曲線分析生成了風險閾值范圍(1%~11.5%),從此范圍來看,使用風險模型后的臨床凈獲益大于預設的“全篩查”或“全不篩查”的獲益。
(編譯 羅漫君 審校 尤長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