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乳腺癌患者 部分放療的局部復發(fā)風險與全乳放療類似
英國劍橋大學Charlotte E Coles等報告的多中心、隨機、對照Ⅲ期非劣效性臨床研究顯示,對于早期乳腺癌患者的局部復發(fā),單純的部分乳腺放療和減少劑量的放療非劣效于標準全乳腺放療,并觀察到正常組織遲發(fā)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相當或更低。研究者認為,這一簡單的放療技術在各地放射治療中心都可實現(xiàn)。(Lancet. 2017; 390: 1048-1060)
這項名為IMPORT LOW的研究在英國30個放療中心開展。研究入組患者標準為:年齡≥50歲、接受保乳手術、單灶的浸潤性導管腺癌、病理分級1~3級、腫瘤直徑在3 cm以內(nèi)(pT1~2期),少于3個腋窩淋巴結(jié)轉(zhuǎn)移(pN0~1期)、腫瘤切緣大于2 mm。研究按照1︰1︰1的比例將患者分為3組:接受40 Gy的全乳放療(對照組,674例),36 Gy的全乳放療及40 Gy的部分乳腺放療(劑量減少組,673例),單純40 Gy的部分乳腺放療(部分乳腺放療組,669例)。
主要研究終點為5年的同側(cè)乳腺局部復發(fā)。如果局部復發(fā)風險比(HR)的95%可信區(qū)間的上限低于2.03,則非劣效性成立。
研究從2007年5月至2010年10月招募了2018例患者,2例患者因撤回知情同意而退出研究。中位隨訪時間為72.2個月,預計5年累積局部復發(fā)率在對照組為1.1%,在劑量減少組為0.2%,在部分乳腺放療組為0.5%。與對照組相比,劑量減少組5年局部復發(fā)的絕對率差為-0.73%,部分乳腺放療組的為-0.38%。研究的非劣效性假設成立。
同時,在劑量減少和部分乳腺放療后,影像、患者和臨床評估得出3組具有相似的不良事件,而在乳房外觀和乳腺變硬程度方面,劑量減少組和部分乳腺放療組的不良反應要低于對照組,且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差異。
(編譯 黃平 審校 王曉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