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者開展心理韌性模型研究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葉增杰等通過對乳腺癌患者進行心理韌性模型探索性建模,分析心理韌性的臨床干預措施,是否具備幫助轉移性乳腺癌患者提高從創(chuàng)傷后恢復到之前狀態(tài)的能力、生物心理社會功能、延長壽命的效力。(Br J Cancer. 2017年9月19日在線版)
由于醫(yī)學進步,現(xiàn)在轉移性乳腺癌被認為是一種慢性疾病,而非快速威脅生命的疾病。幫助乳腺癌患者不僅僅需要對癥狀的干預。一旦確診乳腺癌,患者不但要忍受軀體痛苦和治療副反應,還要遭受巨大心理痛苦和各種負面情緒,但有的患者卻能找到平衡點從而成功應對,這種品質被稱為心理韌性。即能讓人在創(chuàng)傷后恢復到之前狀態(tài)的能力。
研究者前期開展研究對心理韌性模型提供的理論框架,設計開展了名為Be Resilient to Breast Cancer(BRBC)的為期1年隨機對照臨床試驗,通過每周一次的課程講座,給予乳腺癌患者必要的醫(yī)學知識和放松技能,音樂冥想及呼吸訓練等放松技能可有效緩解患者的急性焦慮發(fā)作,讓患者有對疾病的可控制感,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試驗引入了導師的概念,所謂導師也是乳腺癌患者,是已恢復良好的乳腺癌生存者,發(fā)揮模范效應,給患者帶來更多的希望和社會支持,促進患者采取更多積極的應對方式。
共226例轉移性乳腺癌患者被按照1︰1的比例隨機分配至干預組或不接受干預的對照組。干預組患者每周參加一次120分鐘的課程。主要觀察指標為腫瘤特異性生存,次要觀察指標為樂觀的情緒、穩(wěn)態(tài)應變負荷指數(ALI)、焦慮、抑郁和生活質量。Cox回歸風險模型用于生存分析,增長混合模型用于次要指標分析。
分析發(fā)現(xiàn),干預似并未顯著延長3年或5年生存期;中位生存期在干預組為36.7個月,在對照組為31.5個月(HR=0.736,95%CI 0.525~1.133,P=0.076;單變量Cox模型)和0.837(95%CI 0.578~1.211,P=0.345;多變量Cox模型)。與對照組相比,干預組改善了焦慮(ES=0.85,P<0.001)、抑郁(ES=0.95,P<0.001)、生活質量(ES=0.55,P<0.001),也改善了恢復能力(ES=0.67,P<0.001)和ALI指數(ES=0.90,P<0.001)。
研究者認為,雖然目前數據顯示,該試驗中采用的干預措施未帶來轉移性乳腺癌患者生存的改善,但定論之前長期隨訪還是要的。這種干預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還是值得稱道的。
(編譯 楊德宏 馮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