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DNA超突變預測免疫治療療效
液體活檢循環(huán)腫瘤DNA超突變可預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免疫治療療效。
最高和最低基因異?;颊叩木徑饴史謩e為45%和15%,無進展生存和總生存差異也是有希望鑒別出來的。(Clin Cancer Res. 2017年10月1日在線版)
免疫治療正改觀著抗腫瘤治療領域,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正被如火如荼地研究探討,盡管可帶來生存改善甚至治愈可能,但只有20%的患者有反應,藥物不良反應有時也不容忽視。若有可預測療效的標志物,會好很多。
該回顧性研究分析了69例惡性腫瘤患者的ctDNA超突變狀態(tài)與免疫治療反應的關系,患者接受了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和對54~70個基因的二代測序。
結果發(fā)現(xiàn),90%以上的患者有至少一種ctDNA異常,每例患者中位臨床意義不明的變異(VUS)數(shù)目為2,中位總體ctDNA改變數(shù)目為3。29%的患者有>3個VUS, 33.3%的患者有至少6種ctDNA改變。
>3個VUS的患者較<3的患者治療緩解率顯著較高(45% vs 15%),至少6種ctDNA改變的患者也較少于6種的患者有顯著較高的緩解率(41% vs 16%),VUS和ctDNA對無進展生存也有類似影響(中位FPS,3.84個月 vs. 2.07個月;2.85個月vs. 2.19個月),總生存亦是如此(未達到 vs 10.72個月;未達到 vs 10.79個月)。
研究者指出,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常規(guī)預測標志物,需要侵入性費用較高的活檢,該研究中用的Guardant360檢測是非常簡便的血液檢測。這是迄今第一項顯示ctDNA改變數(shù)目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反應的關系的研究。
隨著技術進步,我們現(xiàn)在能檢測越來越多的基因異常,能更好地評估總體突變水平,因此有理由相信,ctDNA測序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預測價值會引起大家關注。用血漿游離腫瘤DNA這種非侵入性檢測手段,有望成為評估免疫治療的臨床獲益的重要手段。液態(tài)活檢正逐步取代腫瘤組織活檢,用于指導個體化抗腫瘤治療。當然總體突變程度是免疫治療反應的預測因子,很可能還是需要篩選微衛(wèi)星高不穩(wěn)定性患者或聯(lián)合其他因素預測免疫治療優(yōu)勢人群。
(編譯 鄧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