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武單抗復治NSCLC 納武單抗真實世界應用分析
日本神戶市醫(yī)學中心總醫(yī)院Fujimoto等報告,納武單抗復治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時,吸煙情況、體能狀態(tài)、EGFR基因突變及ALK基因重排是無進展生存的獨立預測因子。(Lung Cancer. 2018年3月2日在線版)
對于既往接受過治療的晚期NSCLC患者,納武單抗已經(jīng)顯示出其療效與安全性。然而人們對于納武單抗在真實世界(非臨床試驗條件下)的表現(xiàn)還知之甚少,對不符合臨床試驗入組條件以及在臨床試驗中被分到亞組的患者,納武單抗的療效仍是未知的。
研究者開展了該項15個中心、觀察性、回顧性隊列研究,納入613例2016年1月至12月接受納武單抗單藥治療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
結果顯示,其中141例體能狀態(tài)(PS)評分差,107例EGFR基因突變陽性或ALK基因重排陽性。緩解率為20%,疾病控制率為44%,1年無進展生存(PFS)率約為18%。
多變量分析顯示,未吸煙、體能狀態(tài)差、EGFR基因突變或ALK基因重排是PFS獨立的不良預測因子。最常見的≥3級的不良反應是肺炎(5%)。重癥肺炎(≥3級)的出現(xiàn)顯著早于輕度肺炎(1.6個月vs. 2.3個月,P=0.031)。發(fā)生肺炎的患者較未發(fā)生肺炎者,有更高的緩解率及更長的PFS(37% vs. 18%,5.8個月vs. 2.1個月,P=0.002)。
研究者認為,這項研究探討了在既往未探討的患者(體能狀態(tài)差和/或驅動癌基因異常患者),納武單抗治療的療效。肺炎的發(fā)生并不少見,對患者轉歸有一定的預測作用,這些數(shù)據(jù)有利于改進納武單抗治療NSCLC患者的臨床病程。(編譯 周悅 審校趙明芳)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趙明芳教授述評:
免疫治療在肺癌的臨床研究眾多,但一直缺乏理想的Biomarker來篩選合適的患者進行治療。目前絕大多數(shù)的臨床研究把EGFR突變和ALK重排陽性的患者排除在臨床研究之外,在Real Word的療效還需要臨床實踐的證實。本研究再次證實體能狀態(tài)評分差、驅動基因陽性的患者從免疫治療的獲益程度小,是晚期NSCLC患者PFS獨立的負性預測因子。對于臨床實踐具有一定的指導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