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患者 內臟肥胖和肌內肥胖均增高CVD發(fā)病率
美國研究者Cespedes Feliciano等報告,乳腺癌診斷后,內臟肥胖和肌內肥胖均與心血管疾病(CVD)發(fā)病率的增加相關,而與既往CVD風險因素和癌癥治療無關。體重正常而內臟較肥胖患者的CVD發(fā)病率增加,僅根據(jù)BMI不能評估風險。脂肪組織分布的測量可以幫助識別出高風險的患者,并定制CVD預防策略。( J Clin Oncol. 2019年8月1日在線版 doi: 10.1200/JCO.19.00286)
CVD是乳腺癌幸存者發(fā)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盡管體質指數(shù)(BMI)與CVD風險相關,但脂肪組織的分布可以更好地識別乳腺癌后CVD高危的患者。
在2943例無CVD的非轉移性乳腺癌患者中,研究者們使用國際疾病分類(第9和第10修訂版)代碼來確定非致命性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或CVD死亡的發(fā)生率;依據(jù)臨床CT獲取近似診斷結果,并測量了內臟脂肪(/cm2)、皮下脂肪(/cm2)和肌內脂肪;根據(jù)競爭風險和校正的人口統(tǒng)計學、吸煙狀態(tài)、癌癥治療和預存的CVD風險因素,估計脂肪每增加一個標準差時的風險比(HR)和95%CI。
結果顯示,平均年齡56歲。中位隨訪6年,發(fā)生328例CVD事件。內臟脂肪或肌內脂肪每增加一個標準差,均與CVD風險的增加相關,HR分別為1.15(95%CI 1.03~1.29)和1.21(95%CI 1.06~1.37)。所有的BMI分類中均發(fā)生過度的內臟肥胖和肌內肥胖。在正常體重的患者中,每個更大標準差的內臟肥胖均使CVD風險增加70%(HR=1.70,95%CI 1.10~2.62)。 (編譯 劉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