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療、圖像技術和化療進步改善鼻咽癌患者生存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鼻咽癌科麥海強教授等報告,放療技術、圖像技術和化療的進步表現(xiàn)出優(yōu)異的局部區(qū)域控制情況,進而改善了鼻咽癌患者的生存期;遠處失敗則成為治療中最重要的挑戰(zhàn)。(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19年7月15日在線版 doi: 10.1016/j.ijrobp.2019.06.2549)
為了明確放射治療非轉移性鼻咽癌(NPC)患者的生存趨勢和治療失敗模式,并根據1990~2012年的大宗隊列評估了放療、圖像技術和化療的發(fā)展所帶來的生存獲益,該分析納入了1990~2012年接受治療的20 305例非轉移性NPC患者數(shù)據,并劃分為1990~1996年、1997~2002年、2003~2007年和2008~2012年四個時間段。主要終點為總生存期(OS)。
結果顯示,自2003年以來,MRI取代了CT掃描成為了最重要的成像技術。傳統(tǒng)的二維放療是本機構2008年之前主要采用的放療技術,后來被調強放療(IMRT)所取代。自2003年以來,越來越多的患者接受了化療。
在每個TNM分期中,4個分析時間段內的5年OS率均增高,無進展生存期(PFS)和無局部區(qū)域復發(fā)生存期(LRFS)也均顯示出類似的趨勢,而無遠處轉移生存期(DMFS)的差異很小。多變量分析顯示,IMRT和MRI的應用是OS、PFS、LRFS和DMFS的獨立保護因素?;熓够颊叩腛S、PFS和LRFS受益。治療失敗的主要模式從復發(fā)轉向遠處轉移。
(編譯 耿晶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