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腸癌 治療依從性與臨床結(jié)局的相關性分析
德國法蘭克福大學Diefenhardt等報告的Ⅲ期隨機臨床試驗CAO/ARO/AIO-04的析因分析,是第一項評估直腸癌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與臨床結(jié)局關系的分析研究。分析結(jié)果提示,需要適當?shù)脑囼炘O計,以優(yōu)化新輔助放化療(nCRT)劑量、治療方案以及支持策略,以期帶來良好的依從性和更精準的治療,尤其是應用強化nCRT時。(JAMA Oncol. 2020年7月9日在線版 doi: 10.1001/jamaoncol.2020.2394)
盡管很多Ⅲ期臨床試驗已發(fā)表,但對于直腸癌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與結(jié)局之間的關系仍未得到充分探索。該分析研究的目的是在CAO/ARO/AIO-04試驗中分析直腸癌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與無病生存期(DFS)的關系。
2006年7月25日至2010年2月26日,該項Ⅲ期隨機臨床試驗的事后分析對80個中心1232例T3~T4期或淋巴結(jié)陽性的直腸腺癌患者進行了分析,2019年5月5日到2020年2月2日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共有625例患者接受了氟尿嘧啶為基礎的nCRT,共有607例患者在此基礎上聯(lián)合了奧沙利鉑。在1126例接受根治性手術(shù)的患者中,有439例開始了以氟尿嘧啶為基礎的輔助化療,另有419例開始了以氟尿嘧啶為基礎的輔助化療聯(lián)合奧沙利鉑。主要終點為在治療人群中,兩組的nCRT聯(lián)合DFS輔助化療的依從性與DFS之間的相關性。
中位隨訪50個月(四分位間距為38~61個月),在接受氟尿嘧啶nCRT治療的625例患者(442例男性,平均年齡63.0歲)和接受氟尿嘧啶-奧沙利鉑nCRT的607例患者(430例男性,平均年齡63.0歲)中,接受治療人群的3年DFS率在氟尿嘧啶組中為71.1%,在氟尿嘧啶-奧沙利鉑組為75.8%(HR=0.803,95%CI 0.651~0.990,P=0.04)。
總體而言,氟尿嘧啶nCRT組的419例患者(67.0%)和氟尿嘧啶-奧沙利鉑nCRT組的434例患者(71.5%)接受了全劑量術(shù)前nCRT。同樣,氟尿嘧啶組的439例患者中有253例患者(57.6%),氟尿嘧啶-奧沙利鉑組的419例患者中有134例患者(32.0%)接受了全劑量輔助化療。
多因素分析顯示,氟尿嘧啶組的3年DFS率(全切 vs. 次全切:HR=1.325,95%CI 0.959~1.832,P=0.09;全切 vs.減瘤:HR=1.877,95%CI 1.147~3.072,P=0.01)和氟尿嘧啶-奧沙利鉑組(全切 vs. 次全切:HR=1.501,95%CI 0.980~2.299,P=0.06;全切 vs. 減瘤:HR=1.724,95%CI 1.144~2.596,P=0.009)與nCRT的依從性有關。
相比之下,氟尿嘧啶組(全切 vs. 次全切:HR=0.900,95%CI 0.559~1.448,P=0.66;全切 vs. 減瘤:HR=1.057,95%CI 0.807~1.386,P=0.69)和氟尿嘧啶-奧沙利鉑組(全切 vs. 次全切:HR=1.155,95%CI 0.716~1.866,P=0.56;全切 vs. 減瘤:HR=1.073,95%CI 0.790~1.457,P=0.65)的輔助化療均與DFS不相關。 (編譯 李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