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24 Gy/12 f或仍為最優(yōu)放療劑量
英國研究者Hoskin等報告,5年隨訪顯示,當(dāng)以持續(xù)的局部控制為評價標準時,24 Gy/12 f放療仍為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優(yōu)的放療劑量。(Lancet Oncol. 2021年2月1日在線版)
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最佳放療劑量尚不明確。為了比較24 Gy/12 f放療(標準療法)和4 Gy/2 f(小劑量放療),該項多中心隨機Ⅲ期非劣效性試驗(FoRT)在英國43個研究中心入組患者,等比分予前述兩種療法之一,分層因素包括組織學(xué)、治療目的和研究中心。
入組標準:≥18歲;惰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組織學(xué)確診為濾泡性淋巴瘤或邊緣區(qū)淋巴瘤;需要進行根治性或姑息性放療;不限制體能狀態(tài)情況。主要終點為在意向性治療人群中根據(jù)臨床和影像學(xué)評估的至局部進展時間。
結(jié)果顯示,2006年4月7日至2011年6月8日,納入548例患者,包括614個放療靶位,其中標準放療組為299個靶位,小劑量放療組為315個靶位。中位隨訪73.8個月(IQR:61.9~88.0個月),發(fā)生了117例次局部進展事件,其中標準放療組為27例次,小劑量放療組組為90例次。標準放療組和小劑量放療組的2年局部無進展率分別為94.1%(95%CI 90.6%~96.4%)和79.8%(95%CI 74.8%~83.9%),5年的分別為89.9%(95%CI 85.5%~93.1%)和70.4%(95%CI 64.7%~75.4%;HR=3.46,95%CI 2.25~5.33,P<0.0001)。
兩組2年時的差異仍保持在非劣質(zhì)性邊緣界值10%之外,即為-13.0%(95%CI -21.7%~-6.9%)。第12周時最常見的事件為脫發(fā)(7% vs. 2%)、口干(4% vs. 2%)、疲勞(2% vs. 2%)、黏膜炎(2% vs. 1%)和疼痛(2% vs. 1%)。未見治療相關(guān)的死亡。
(編譯 楊淑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