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新發(fā)ALL或淋巴母細胞淋巴瘤 聚乙二醇化天冬酰胺酶療效研究
美國Dana-Farber癌癥研究所Vrooman等報告,對比每2周1次的培門冬酶,每3周1次的聚乙二醇化天冬酰胺酶有相似的血清天冬酰胺酶活性(SAA)谷值、毒性和生存結(jié)局。(J Clin Oncol. 2021年7月6日在線版 DOI: 10.1200/JCO.20.03692)
為了明確聚乙二醇化天冬酰胺酶對比標準方案培門冬酶的療效和毒性,DFCI 11-001研究入組1~21歲的、新發(fā)ALL或淋巴母細胞淋巴瘤患者,隨機分予培門冬酶或聚乙二醇化天冬酰胺酶(每劑2500 IU/m2)?;颊呓邮芤粍┱T導劑量。從第7周開始,培門冬酶每2周1次共15劑次;聚乙二醇化天冬酰胺酶每3周1次,共10劑次。在誘導給藥后第4、11、18、25天和每次誘導后給藥之前,均評估SAA(≥0.1 IU/mL被認為有治療性)。
結(jié)果顯示,2012~2015年,納入239例符合條件的患者,其中ALL患者230例,淋巴母細胞淋巴瘤9例;培門冬酶組120例,聚乙二醇化天冬酰胺酶組119例。誘導給藥后,給藥18天后兩組SAA≥0.1 IU/mL者均≥95%。在第25天,聚乙二醇化天冬酰胺酶組SAA≥0.1 IU/mL患者的比例更高(88% vs. 17%,P?0.001)。誘導后,兩組SAA中位谷值相似(≥1.0 IU/mL)。230例患者可評估,聚乙二醇化天冬酰胺酶組和培門冬酶組完全緩解率分別為95%和99%(P=0.12),B-ALL患者誘導后微小殘留病的發(fā)生頻率無差異。天冬酰胺酶過敏、胰腺炎、血栓形成或高膽紅素血癥的發(fā)生率無差異。中位隨訪5.3年,培門冬酶組的5年無事件生存率為 84.9%,聚乙二醇化天冬酰胺酶組為88.1%(P=0.65)。
(編譯 林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