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胃和食管胃交界處癌 改良Glasgow預后評分研究
德國萊比錫大學醫(yī)學中心Hacker等報告的Ⅲ期研究顯示,腫瘤介導的炎癥反應是一個強有力的預后因素,與肌少癥有因果關系,但從肌少癥到生存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因此,針對全身炎癥的靶向治療是一種很有前途的策略,可以改善肌少癥以及癌癥治療的有效性和耐受性。(Ann Oncol. 2022年4月5日在線版 DOI:10.1016/j.annonc.2022.03.274)
肌少癥是癌癥患者確定的不良預后因素。因此,人們提出了不同的方法來對抗肌少癥,以改善癌癥的治療?;谟嬎銠C斷層掃描(CT)的測量對肌少癥的分析是有效的。由于炎癥在肌少癥的發(fā)生中起著關鍵作用,該研究探討了改良的Glasgow預后評分(mGPS)的作用,包括炎癥參數(shù)血漿C反應蛋白和白蛋白,以預測基線時肌少癥和脂肪組織相關身體成分(BC)參數(shù)及其在治療期間的變化,并分析其與BC參數(shù)的預后作用。
Ⅲ期EXPAND試驗中接受一線氟尿嘧啶含鉑化療的晚期胃癌或胃食管交界處(EGJ)癌患者,在基線和第12周接受了身體成分參數(shù)的CT測量。mGPS由基線CRP和血漿白蛋白水平來計算。并進行了Pearson相關分析和Cox回歸分析。
結果顯示,mGPS對總生存期(OS)具有較強的預后價值?;€mGPS與基線平均肌肉衰減顯著相關(P<0.0001)。基線mGPS并未預測12周治療期間肌肉或脂肪組織參數(shù)的下降,而肌肉或脂肪組織參數(shù)的下降對OS無預后影響。當mGPS或CRP進入COX模型時,MA則失去了對OS的預后作用。ECOG體能狀態(tài)與CRP或mGPS仍然是OS唯一的基線預后因素。 (編譯 楊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