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放射性皮炎或與皮膚微生物組相關
德國奧格斯堡大學醫(yī)學院Hülpüsch等報告的觀察性研究提示了嚴重放射性皮炎發(fā)病機制與皮膚微生物組相關的潛在機制,可能為乳腺癌輔助放療患者個性化預防放射性皮炎提供有用生物標志物。(JAMA Oncol. 2024年2月1日在線版)
急性放射性皮炎的嚴重程度在個體中差異尚不清楚。迄今為止,在治療前和治療期間,微生物組與放射性皮炎的病理機制和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
該研究的目的是探討接受輔助放療的乳腺癌患者的皮膚微生物群基線組成和動態(tài)變化與放射性皮炎嚴重程度的關系。
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研究者開展了一項縱向前瞻性觀察研究。測序結果于2021年3月獲得,數(shù)據(jù)分析時間為2021年8月至2023年3月。這項研究是在城市大學癌癥中心進行的。共連續(xù)聯(lián)系到21例女性乳腺癌術后患者,其中1例患者在研究開始前撤回同意。乳腺癌輔助放療7周。
主要結果是基線皮膚微生物組成及其動態(tài)變化與放射性皮炎嚴重程度的相關性。在放療前、放療期間和放療后,研究者對患者的患側和健康側共采集360個皮膚微生物組樣本進行分析,采用16S(V1-V3)擴增子測序和定量聚合酶鏈反應細菌計數(shù)法對皮膚微生物組樣本進行分析。
結果入組20例女性乳腺癌術后放療患者,中位年齡為61歲。患者的中位體質指數(shù)為24.2。16S測序顯示,在基線組成中,共生皮膚細菌的相對豐度較低(5%)與嚴重放射性皮炎的發(fā)生有關,準確性為100%(敏感性和特異性均為100%,P<0.001)。此外,在嚴重放射性皮炎患者中,定量聚合酶鏈反應細菌計數(shù)顯示,在出現(xiàn)嚴重癥狀之前,皮膚細菌負荷普遍存在非物種特異性過度生長。隨后,在嚴重的放射性皮炎中,共生菌的豐度增加,與總細菌負荷的下降相一致。
(編譯 趙蕓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