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管原位癌檢測鑒別低復發(fā)風險患者
?一項涉及一般患者人群中導管原位癌(DCIS)接受保乳手術的臨床驗證研究顯示,12基因Oncotype DX DCIS評分(Genomic Health)能夠很好地預測患者是否具有同側(cè)乳房DCIS或浸潤性乳腺癌的復發(fā)風險:鑒別為低風險患者的復發(fā)風險顯著低于中高風險患者。
由于DCIS是一種早期癌變,部分患者不會進展為浸潤性乳腺癌,如何避免過度治療受到關注。貝勒醫(yī)學院Dan L. Duncan 癌癥中心Kent Osborne指出,該研究結果顯示Oncotype DX DCIS評分提供了更多信息,有助于防止DCIS患者過度治療,使部分患者避免術后放療。聯(lián)合基因檢測與患者年齡、手術切緣寬度及腫瘤大小有助于預測患者個體復發(fā)風險。
然而,英國諾丁漢大學John Robertson教授表示,任何從一個自患病人群確定的治療方案在推廣使用之前,其結果首先要經(jīng)過隨機臨床試驗的驗證。
多倫多森尼布魯克健康科學中心Eileen Rakovitch教授強調(diào),這些結果顯示該檢測能預測復發(fā)風險。該研究并未著眼于后續(xù)治療效應,但其團隊計劃在以后的會議上報告接受手術和放療患者的分析結果。
復發(fā)風險預測
DCIS評分是依據(jù)12個基因(7個DCIS相關基因和5個參考基因)評分,源自21-基因Oncotype DX復發(fā)評分,用于指導淋巴結陰性的早期浸潤性乳腺癌患者的處理。
東部腫瘤協(xié)作組E5194試驗入組327例患者對該12-基因DCIS評分進行了驗證。E5194試驗嚴格篩選患者樣本,旨在評判DCIS評分在一般人群中是否也有相同的預測價值。
該回顧性研究首先確定1994年~2003年診斷為DCIS的3335例患者,并檢測了718例僅接受保乳術和846例接受保乳術聯(lián)合放療患者的腫瘤標本??傆?260例患者保乳手術切緣陰性(定義為墨染切緣無腫瘤)。
718例僅接受保乳手術的患者中571例切緣陰性,研究者對這571例切緣陰性患者使用基因平臺檢測腫瘤樣本,并將結果與已報告的結果進行對比。
中位隨訪9.6年,100例患者出現(xiàn)局部復發(fā)(診斷為DCIS至少6個月后同側(cè)乳腺再次發(fā)生DCIS或浸潤性癌),其中44例為DCIS,57例為浸潤性癌(1例患者由DCIS進展為浸潤性癌)。10年局部復發(fā)累計Kaplan-Meier風險為19.2%。
單因素分析,雌激素受體陽性DCIS高評分患者的局部復發(fā)風險超過低評分患者兩倍(HR=2.6;P<0.001)。對所有患者進行分析,結果也是如此(HR=2.15,P<0.001)。DCIS評分與局部浸潤性癌復發(fā)和DCIS復發(fā)均顯著相關。
多因素分析,與局部復發(fā)顯著相關的因素包括DCIS評分(每50分間隔;HR=1.68;P=0.02),確診年齡≥50歲(HR=1.75;P=0.03),腫瘤大?。?gt;10 mm vs. ≤10 mm;HR=1.75;P=0.03),腫瘤亞型(實性 vs. 篩狀;HR=1.63;P=0.04),和多灶性腫瘤(HR=1.97;P=0.03)。
Rakovitch教授指出,這是首次在DCIS中進行的多基因生物標記物分析,能夠為僅接受保乳手術治療的患者提供個體化的復發(fā)風險評估。這有助于臨床醫(yī)生和患者依據(jù)她們自己的局部復發(fā)風險作出更明智的治療決定,更好地理解治療的潛在獲益;有望減少低復發(fā)風險患者的過度治療以及高復發(fā)風險患者的治療不足,從而改進DCIS患者的臨床處理。
(編譯 叢斌斌 審校 王永勝)
表1 DCIS評分Kaplan-Meier10年局部復發(fā)風險
風險分組 | DCIS評分 | 10年風險(%) | Log Rank檢驗P值 |
低危 | <39 | 12.7 | <0.001 |
中危 | 39–54 | 33.0 | <0.001 |
高危 | >54 | 27.8 | <0.001 |
表2 局部復發(fā)風險
局部復發(fā) | 低危(%) | 中危(%) | 高危(%) | Log Rank檢驗P值 |
浸潤性癌 | 8.0 | 20.9 | 15.5 | 0.003 |
DCIS | 5.4 | 14.1 | 13.7 | 0.00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