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進展期食管癌 IFI組與ENI組療效相似且毒副作用較低
我國西部腫瘤放療協(xié)作組的一項研究顯示,對于Ⅱ~Ⅲ期食管癌患者而言,IFI(Involved-Field Irradiation)組與ENI(Elective nodal Irradiation)組療效相似,但放療的不良反應明顯低于ENI。
此項研究是作為全體會議的大會報告進行交流的。該研究于2012年4月~2014年11月,共納入110例Ⅱ~Ⅲ期食管癌患者,治療模式為同步放化療,根據(jù)放療靶區(qū)不同,隨機分為ENI組(54例)和IFI治療組(56例),放療劑量:CTV50-54 Gy,GTV 60~66 Gy。化療:多西他賽 75 mg/m2,順鉑25 mg/m2, d1~3天。研究主要終點為局部淋巴結復發(fā),次要研究終點為遠處轉(zhuǎn)移、總生存和毒性反應。
研究結果顯示,兩組的局部淋巴結復發(fā)率(17.9% vs 27.4%,P=0.819)、遠處轉(zhuǎn)移率(12.5% vs 13.0%,P=0.465)、1年生存率(89.2% vs 88.3%,P=0.431)和2年生存率(64.2% vs 55.6%,P=0.857)無差別。局部淋巴結的復發(fā)主要為放射野內(nèi)復發(fā)(12.5% vs 13%,P=0.713),放射野外復發(fā)比較少見(5.4% vs 7.4%,P=0.335);IFI組2級以上放射性食管炎(20.4% vs 37.5%,P=0.001)和放射性肺炎的發(fā)生率(12.9% vs 26.8%,P=0.011)明顯低于ENI組。
(編譯 朱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