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側上肢痣的計數可簡單預測黑色素瘤患病風險
意大利和英國學者近期研究發(fā)現(xiàn),可以通過上肢痣的計數可簡單快速地預測黑色素瘤患病風險。研究者在3500對雙胞胎女性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單側上肢痣的數量與全身痣的數量存在明顯的相關性。(Bri J Dermatol. 2015年10月19日在線版)
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孿生研究和遺傳流行病學系Simone Ribero介紹,全身痣的數量與黑色素瘤的發(fā)生存在明顯相關性。在白色人種中,全身痣的數量超過100個,其罹患黑色素瘤的風險增加5~6倍。
研究者對兩種性別的對照人群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上肢痣的數量可以預測全身痣的總數。上肢痣的計數超過11顆,全身痣的數量會明顯多于100顆,黑色素瘤發(fā)病風險明顯增加。計數上肢痣的數量預測黑色素瘤風險,方法簡單卻非常有效,該研究團隊建議將其用于黑色素瘤患病風險的快速評估。
因為黑色素瘤并不僅發(fā)生于上肢,因此并不能只通過觀察上肢而很好地預測黑色素瘤患病風險,但是通過上肢痣的計數可以估測全身痣的數量,從而可以快速預測黑色素瘤發(fā)病風險。
近年來,黑色素瘤胚系突變和體細胞突變的研究取得了進展,但是全身痣的總數仍然是黑色素瘤最重要的風險因素,然而計數全身痣耗費時間,臨床操作性差。
研究詳情
Ribero等從英國雙胞胎研究數據庫中選擇了1995年1月至2003年12月的3694對雙胞胎女性(中位年齡為47歲),對她們進行皮膚檢查和基線數據分析。皮膚檢查除了痣的計數外,還包括皮膚類型、頭發(fā)和眼睛的顏色、雀斑等17項身體部位的研究,該檢查由訓練有素的護士進行。結果顯示,人均痣數為32顆,超過30歲之后,痣的數量逐漸減少(P<0.001),大致是以每10年4顆的趨勢下降,直到60歲。上肢和下肢的痣的數量與全身痣的數量相關性最強,右臂和左臂校正后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50和0.51(P<0.001),右腿和左腿的分別為0.49和0.48(P<0.001)。這樣看來,下肢痣的數量也可以預測全身痣的數量,但是因為上肢的相關性更強,并且更易于操作,因此更推薦計數上肢痣的數量。
為了驗證這些結果,該團隊使用相同的方法分析了英國一項黑色素瘤病例對照研究中對照組的數據,共納入162例男性和253例女性,平均年齡為45歲,男性平均痣的計數為33顆,女性平均有35顆。校正年齡、身高、皮膚類型和性別因素后發(fā)現(xiàn),無論男性還是女性,右側上肢痣的數量與全身痣的數量相關性最強,其中,整個右側上肢計數校正后的相關性為0.86(P<0.001),右側上臂計數校正后的相關性為0.83(P<0.001)。
研究人員進一步計算受試者操作特征性曲線下面積預測全身痣數50顆和100顆的最佳分界點。結果提示,女性右側上肢計數7顆痣可預測其全身痣數超過50顆(曲線下面積為0.74,校正后優(yōu)勢比為8.81),右側上肢計數11顆痣可預測其全身痣數超過100顆(曲線下面積為0.71,校正后優(yōu)勢比為9.83)
研究的意義
Ribero指出,上肢超過10顆痣為高風險人群,而上肢2顆痣為低風險人群,上肢每增加1顆痣意味著全身有更多的痣,而全身痣的數量超過100顆,罹患黑色素瘤的風險增加5~6倍。全身痣的總數是評估黑色素瘤風險最重要的指標,多痣人群為高風險人群,但是他們并無法界定什么是多痣,什么是少痣,他們只是想幫助醫(yī)生決定何時篩查黑色素瘤。
1984年澳大利亞的一項病例對照研究曾經報道,右側上肢痣的數量是黑色素瘤發(fā)病的重要風險因素,如果痣的數量超過10顆,黑色素瘤發(fā)病風險增加11倍(J Natl Cancer Inst. 1984, 72: 257-266.)。因此Ribero等的研究并非創(chuàng)新性研究,而是驗證了澳大利亞研究的結果。
(編譯 蘭世杰 審校 吳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