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患者 坎地沙坦列入癌癥治療方案可降低心臟毒性
心功能不全是放療及某些癌癥治療藥物的常見副作用之一。最新研究表明,早期乳腺癌患者服用血管緊張素受體拮抗劑(ARB)坎地沙坦西酯(Atacand,阿斯利康)可以降低心功能不全的風險。(2015美國心臟協(xié)會科學年會)
一項2×2的隨機乳腺癌輔助治療期間預防心功能不全(PRADA)試驗共納入120例乳腺癌患者,并對其輔助治療期間的心功能變化進行監(jiān)測,對比基線水平到輔助治療結束時心功能的變化。結果顯示,相比于安慰劑組,每天接受32mg坎地沙坦輔助治療的患者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下降顯著較小(主要研究終點,P=0.03)。然而,每天接受100mgβ受體阻滯劑琥珀酸美托洛爾的患者與安慰劑組相比,LVEF變化的組間差異并不明顯。
在2015年一場美國心臟協(xié)會(AHA)科學會議的新聞發(fā)布會中,挪威羅倫斯固克阿克什胡斯大學醫(yī)院的首席研究員Geeta Gulati發(fā)言道:“如果進一步的研究能夠證實早期血管緊張素抑制的應用有長期持續(xù)的作用,那么這一預防性治療措施可能將納入標準治療方案。”
與會的Bonnie Ky(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表示,隨著乳腺癌患者的心血管疾病負擔不斷增加,這項試驗將給這一問題的解決帶來希望。Bonnie Ky還表示,雖然研究規(guī)模很小,但其潛在的臨床意義引人深思。文章中也表明還有很多相關問題需要解決,但毫無疑問的是,這項研究是關鍵的第一步。
這項研究是同類型研究中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
Gulati表示,大劑量蒽環(huán)類藥物化療和曲妥珠單抗靶向治療有明確的心臟毒性,且這一副作用會限制抗癌治療的實施。PRADA試驗的研究者,想通過檢測LVEF的下降水平,評估神經激素阻滯是否可以改善乳腺癌患者的心功能不全。
這項研究從2011年9月至2014年9月由單中心納入120位患者,其平均年齡51歲。她們被隨機分入4組,第1組每天接受坎地沙坦治療,起始劑量為8mg,逐漸增加至目標劑量32mg;第2組為與第1組相匹配的安慰劑組;第3組則是接受美托洛爾治療,起始劑量為25mg,逐漸增加至目標劑量100mg;第4組為與第3組相匹配的安慰劑組。所有受試者均接受含蒽環(huán)類的化療方案,對其是否進行曲妥珠單抗及放療沒有限制,總治療時間持續(xù)10-61周。
Gulati強調,雖然患者總數(shù)較少,但這項研究是乳腺癌領域觀察藥物對心功能影響的規(guī)模最大的隨機研究。
LVEF利用串聯(lián)磁共振進行測量。受試者的LVEF基線均為50%或以上。排除標準包括有癥狀的心衰、瓣膜性心衰、冠狀動脈疾病、嚴重的心律不齊或在納入前4周內用過ARB、β受體阻滯劑或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治療。
Gulati表示,接受坎地沙坦治療組LVEF僅下降了約2%~3%,比未接受坎地沙坦治療組心功能下降的幅度小,而美托洛爾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未見LVEF變化有明顯不同。
當然,她也列舉說明了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這項研究排除了患有冠脈疾病的患者,僅納入低危人群;其次,納入者中只有6.3%的高血壓患者及1.5%的糖尿病患者;最后,心功能的評估在癌癥治療結束時就停止了,而目前看來,長期的隨訪是必需的。
研究提出了許多問題
在一次最新臨床試驗研究會議的展示中,Ky告訴與會人員:“雖然我很想祝賀研究者們成功的完成了這項研究,但是我們要記得,主要研究終點為LVEF的變化,這僅是反映心功能的一個替代指標?!?/p>
另外她表示,這項研究提出了很多問題:每種治療的機制是什么;為什么美托洛爾治療組對心功能沒有影響;其他的β受體阻滯劑比如卡維地洛是否會有不同的結果;若要對患者進行預防性治療,如何選擇研究對象;如何在腫瘤的治療中評估心臟結局。雖然目前看來坎地沙坦可能對心功能有正面的影響,但在最終進行臨床實踐之前仍需要進一步研究。
隨后Ky向heartwire表示,心臟-腫瘤學科交叉部門的興起是個好跡象。她說:“我認為這項研究是該領域的一步跨越,早期的研究者們強調了對相關研究的需求,但人數(shù)并不多。終于,我很高興看到這項研究填補了該領域的空白。”
她補充道:“目前癌癥的治療方案在不斷更新,患者在診斷腫瘤后的生存時間也在延長,但接下來可能會面對長期心血管疾病的困擾,因此,這種學科間的交叉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要尋找更好的維護患者利益的方法,及早期辨別高?;颊叩氖侄?,這樣就可以進行早期干預,希望可以延遲或者預防不良結局的發(fā)生。不論患者身患哪一種腫瘤,這都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所以重要的是,要在心臟毒性的定義方面達成共識,并建立辨別心血管高?;颊叩姆椒??!?/p>
(編譯 司婧 黃乃思 審校 吳炅)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 吳炅教授述評:
正如研究者和其他專家對此研究的評論所言,乳腺癌治療中所引發(fā)的心臟毒性需要我們予以重視,因為大多數(shù)患者的發(fā)病年齡決定了她們有望獲得長期的無瘤生存,在抗腫瘤治療過程中,尤其是應用已知的心功能損害藥物時,給予預防性藥物是有益的策略。盡管該研究樣本量較小,研究終點不盡反映患者心功能的遠期轉歸,但是,這種將腫瘤學科和心血管學科緊密結合的研究模式值得借鑒;同時,希望開發(fā)新型的標志物,以早期準確預測心功能的改變,并進行干預性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