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危前列腺癌根治術后 患者水平DNA損傷及修復通路與預后相關
美國密歇根大學放療科Joseph R. Evans等報告,DNA損傷修復通路數(shù)據(jù)揭示了患者水平的基因差異,而它很少受突變的影響,能夠很好地預測無轉移生存期和總生存期,可以對高危前列腺癌患者進行風險分層。(JAMA Oncol. 2016年1月7日在線版)
高危前列腺癌初始治療后,很多患者面臨腫瘤轉移復發(fā)的風險。因此需要一類較好的生物標志物,它能夠分辨出高?;颊?,進一步指導選擇合適的治療。
該研究將3家醫(yī)學中心1090例接受根治性前列腺切除的高危前列腺癌患者分成訓練序列及驗證序列,檢測新鮮包埋標本中的基因表達情況,利用17個基因建立了9個DNA損傷修復途徑數(shù)據(jù),試圖建立高危前列腺癌患者DNA損傷修復通路數(shù)據(jù)庫,作為判斷預后的分子標志物。
患者診斷時的中位年齡為65.3歲,中位隨訪時間為10.3年。研究發(fā)現(xiàn),存在特異性的DNA損傷修復通路,DNA損傷修復通路的增加與年齡、Gleason評分和PSA水平等臨床指標僅弱相關,但17個基因中有13個與雄激素受體通路的增加顯著相關,而且DNA損傷修復通路基因很少突變。在訓練序列中建立的DNA損傷修復通路數(shù)據(jù)預后標志,在驗證序列中與無生化復發(fā)生存期、無轉移生存期和總生存期顯著相關。這種預測價值在年輕患者中更強。
(編譯 關有彥 審校 馬建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