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原發(fā)灶的肝轉移灶對放療的敏感性不同
放射治療是一種常用的治療肝轉移灶的方法,多數(shù)腫瘤在1年后仍能維持控制。但是,一些患者對放射治療反應欠佳,而預測患者結局的因素仍然不明。莫菲特癌癥中心的Kamran A. Ahmed等報道不同位置的原發(fā)腫瘤肝轉移灶的放射治療敏感性不同。(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16年4月7日在線版)
此前,莫菲特癌癥中心的研究者基于10種不同基因的表達提出的放射敏感指數(shù)(RSI)可預測腫瘤對放射治療的敏感性。
莫菲特癌癥中心放射腫瘤部門副主任Javier Torres-Roca指出,RSI是目前研究最多、最可信的放射特異性標志。這是更好地理解放射敏感性和個體化放射治療歷程中重要的一步。他們的研究者之前已經(jīng)應用RSI證實不同解剖部位的腫瘤轉移灶對放射治療的敏感性不同。例如,結腸癌轉移中,肺轉移灶比肝轉移灶的放療敏感性更高。
研究發(fā)現(xiàn)
研究者試圖增進對肝轉移灶放射敏感性的理解。他們分析了癌癥治療數(shù)據(jù)庫中372例不同的肝轉移灶,應用RSI評估其放射敏感性。他們發(fā)現(xiàn)隨著原發(fā)腫瘤起源的不同,肝轉移灶的放射治療敏感性不同,在所有瘤種中,胃腸間質(zhì)瘤對放射治療的抵抗性最強。
之后研究者在一項33例接受放療的肝轉移患者的獨立試驗中驗證了他們的發(fā)現(xiàn)。患者的原發(fā)腫瘤包括結直腸癌、乳腺癌、肛管鱗狀細胞癌、肺腺癌。研究者報告結直腸癌肝轉移灶對放療的抵抗性要顯著強于非結直腸癌來源的肝轉移灶。結直腸癌肝轉移放射治療中,有10例患者在隨訪過程中出現(xiàn)治療失敗,而在非結直腸癌來源肝轉移患者中沒有出現(xiàn)治療失敗病例。
本研究的第一作者、莫菲特癌癥中心腫瘤放射科Kamran Ahmed表示,本研究提示腫瘤的原發(fā)組織學類型在肝轉移灶的治療決策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放射腫瘤醫(yī)生應該在制訂放療劑量處方時將這一點納入考量。該研究為基因組學引導的肝轉移灶立體定向放療劑量試驗開辟了道路。
(編譯 苗儒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