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volumab序貫Ipilimumab治療可能更好
美國紐約大學Langone醫(yī)學中心Weber JS等報告,在治療進展期黑色素瘤時,Nivolumab-Ipilimumab序貫治療方法較Ipilimumab-Nivolumab序貫方案的臨床獲益更大,但不良反應(yīng)事件的發(fā)生率也升高。(Lancet Oncol. 2016,17: 943-955.)
在進展期黑色素瘤患者中,免疫檢查點抑制劑Nivolumab和Ipilimumab同時給藥較其中任一單藥治療,療效均顯著提高,但不良反應(yīng)也明顯增加。該研究旨在評估Nivolumab-Ipilimumab(N-I)或Ipilimumab-Nivolumab(I-N)序貫治療的方法能否在確保療效的同時改善用藥的安全性。
該項隨機、開放性Ⅱ期研究(CheckMate 064)在美國9個醫(yī)學中心入組患者,并將其以1︰1的比例隨機分成兩組,一組(N-I組)誘導期靜注Nivolumab 3 mg/kg/2w治療6次,然后改行Ipilimumab 3 mg/kg/3w治療4周,另一組(I-N組)治療順序相反。誘導治療結(jié)束后,兩組均給予每兩周Nivolumab 3 mg/kg方案治療直至疾病進展或毒性反應(yīng)難以耐受。入組條件:年齡≥18歲;ECOG PS評分 0~1分;未經(jīng)治療或既往接受過一種系統(tǒng)性治療方案失敗的、無法切除的Ⅲ期或Ⅳ期黑色素瘤患者。主要研究終點是在誘導治療期結(jié)束(第25周)時經(jīng)治人群中3~5級治療相關(guān)不良反應(yīng)事件的發(fā)生率。次要研究終點是第25周時有效患者的比例,以及第13周和第25周疾病進展患者的比例。該項研究已在網(wǎng)站注冊,注冊號NCT01783938,目前仍在進行,但不再招募患者。
結(jié)果顯示:2013年4月30日至2014年7月21日,共招募140例患者,各有70例患者分別進入N-I組或I-N組。兩組分別有68例、70例患者至少接受1次研究藥物的治療并納入分析。第25周時,兩組的3~5級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相似,N-I組為34/68例(50%,95%CI 37.6%~62.4%),I-N組的為30/70例(43%,95%CI 31.1%~55.3%)。在整個研究期間,N-I組和I-N組最常見的治療相關(guān)3~4級不良反應(yīng)事件包括結(jié)腸炎(10例 vs 14例)、脂肪酶升高(10例 vs 12例)和腹瀉(8例 vs 5例)。未發(fā)生治療相關(guān)性死亡事件。
N-I組第25周有效患者的較I-P組多,分別為28例(41%,95%CI 29.4%~53.8%)和14例(20%,95%CI 11.4%~31.3%)。在第13周,N-I組有26例發(fā)生進展(38%,95%CI 26.7%~50.8%),而I-N組有43例(61%,95CI 49.0%~72.8%)。第25周時,N-I組有26例發(fā)生進展(38%,95%CI 26.7%~50.8%),而I-N組有42例(60%,95%CI 47.6%~71.5%)。
中位隨訪19.8個月,N-I組患者的中位總生存時間尚未到達。而在中位隨訪14.7個月時,I-N組患者的中位生存時間為16.9個月。N-I組患者的12個月總生存率比I-N組更高,分別為76%(95%CI 64%~85%)和54%(95%CI 4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