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狀腺癌術后攝片頻繁,但實際無益?
美國密歇根大學Megan Haymart等發(fā)現(xiàn),甲狀腺癌術后攝片并不能夠改善生存。(BMJ. 2016, 354: i3839.)
過去數(shù)十年間,甲狀腺癌的總發(fā)病率飛速增高,主要為低風險型甲狀腺癌增多所致。與此同時,在分化型甲狀腺癌初始治療后,攝片檢查的頻率也明顯增加,這一舉措與復發(fā)的增加相關。
Haymart表示,除了對缺碘性病變進行放射性碘掃描外,疾病特異性生存率并無明顯改善,該研究雖然提到了攝片頻率的增加,但并沒有說明增加的原因,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闡明該問題。
很多攝片檢查(比如PET)的費用很高,還會增加患者的焦慮,并且也會增加后續(xù)治療的風險,因此最好的辦法必須是個體化裁定,攝片的對象和時間都需要更為細致的研究。
死亡率不變
該研究篩選了28 220例于1998~2011年被確診為分化型甲狀腺癌的患者,隨訪至2013年,中位隨訪69個月。
總體研究人群中,64.1%為局限性疾病,1/3(32.1%)的腫瘤直徑<1.0 cm。大部分(86.9%)為甲狀腺乳頭狀癌,70.3%的患者為女性。
研究者發(fā)現(xiàn),初始治療后攝片的比例很高;56.7%的患者至少接受了一次頸部超聲檢查,23.9%接受了放射性碘掃描,14.9%接受了PET掃描。
研究期間,偶發(fā)癌癥比例增加(RR=1.05)、攝片增加(RR=1.13),復發(fā)相關治療增加(RR=1.01),但死亡率無顯著變化。
超聲檢查患者接受額外手術的可能性更高(OR=2.30),接受放射性碘治療的可能性也更高(OR=1.45)。
另外,放射性碘掃描也與額外手術(OR=3.39)、放射性碘治療(OR=1.83)以及放療(OR=1.89)相關,PET掃描與之類似。
研究隊列中,1155例(4.1%)患者死于甲狀腺癌,但頸部超聲或PET掃描對疾病特異性生存率并無顯著影響(HR=1.14)。只有放射性碘掃描與甲狀腺癌特異性生存率相關(HR=0.70)。
復雜之處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Saurabh Jha在述評中表示:該研究提出了一個所有攝片檢查中都很常見的問題,即“對于癌癥或動脈瘤一類經治后有病理復發(fā)可能的疾病而言,監(jiān)測的最佳頻率應該為何”;監(jiān)測就如同篩查,目的都是在復發(fā)出現(xiàn)癥狀之前檢測出復發(fā)的病理特征。
Jha給出了推斷:治療復發(fā)不會將癌癥特異性死亡率降至相當?shù)姆秶鷥?;攝片越多,檢出的復發(fā)越多,但對生存并無影響;因此需要更好的方式檢出復發(fā),但這就是癥結所在。
眾所周知,從群體角度而言,檢出復發(fā)的腫瘤并不會降低總體的死亡率,但對于個體則不一定。例如,罹患濾泡細胞癌的患者繼發(fā)了肺癌和骨轉移,則并不能說高強度的局部監(jiān)測和治療不能改善患者的生存。
Jha還指出,對于整體人群有益的最佳監(jiān)測頻率不一定適合個體,研究倒是指出了監(jiān)測頻率過高的問題,但沒有說明什么樣的頻率才最合適。給甲狀腺濾泡癌患者的建議最好是:即便甲狀腺切除術后沒有接受頸部超聲隨訪,那么也沒有必要過度擔心。
一開始就過度的攝片
美國軀體放射成像委員會主席Lincoln Berland認為,患者一開始就接受了過多的攝片。
他指出:很多甲狀腺癌都是惰性的,無需手術。該研究中,30%的患者病灶小于1 cm,而統(tǒng)計數(shù)據顯示,由于直徑很小,且很大程度上是惰性的,這些病灶導致死亡的概率很低。
換句話說,大概30%的患者一開始就不需要手術,但接受了攝片隨訪,因此攝片隨訪不會對生存造成影響,因為即使進行了手術,生存也不受影響。
問題在于,現(xiàn)在不清楚哪些癌癥會導致死亡或引起并發(fā)癥,哪些沒有危害性。因此需要一項大型研究用以界定腫瘤特征及結局,但這樣研究的實現(xiàn)基本上是不可能,畢竟成本和時間都花費巨大。因此患者是否需要治療的標準只能自行確定。
甲狀腺癌的發(fā)病率在死亡率無明顯改變的前提下出現(xiàn)了極大程度的增加,因此很顯然為甲狀腺超聲檢查所致。 (編譯 石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