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HOP對比DA-EPOCH-R的應用
在惡性淋巴瘤的診療方面,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是由不同預后、細胞起源和分子病理特征組成的多種亞型疾病集合體。起源于生發(fā)中心B細胞和活化B細胞的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占總體的80%以上。少量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具有MYC基因異位,并且與較差預后明顯相關。原發(fā)縱隔大B細胞淋巴瘤主要發(fā)生于年輕患者,通常給予較高強度的或聯(lián)合多種方式的治療。R-CHOP目前仍是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標準治療方案,但并未在分子亞型的DLBCL中開展前瞻性研究進行證實。DA-EPOCH-R方案是一個可用于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治療的高強度替代方案。多中心Ⅱ期臨床試驗CALGB研究(Haematologica. 2012, 97: 758.)結(jié)果顯示該方案治療DLBCL的4年無進展生存(PFS)率為81%。R-CHOP與DA-EPOCH-R對比初治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療效如何,一直是大家關心的問題。
來自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國家癌癥研究所癌癥研究中心淋巴惡性腫瘤組的Wyndham H. Wilson報告了R-CHOP對比DA-EPOCH-R方案初治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Ⅲ期隨機對照研究結(jié)果(摘要號:469)。
該研究入組患者要求為具有Ⅱ期或以上分期的年齡不小于18歲且HIV陰性的新診斷DLBCL患者。患者按照1︰1的比例隨機接受R-CHOP方案(A組)或DA-EPOCH-R方案(B組)治療。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預防為12 mg的甲氨蝶呤(MTX)鞘內(nèi)注射,于第3~6療程給予高風險患者(共4次)。所有可取得腫瘤標本的患者均被要求接受病理活檢,除非患者拒絕。該研究中患者共接受6個療程的化療。主要研究終點為無事件生存率(R-CHOP方案 vs DA-EPOCH-R方案),并發(fā)現(xiàn)GCB和ABC亞型DLBCL的分子預后標志。
2005年5月至2013年5月共524例患者(每組262例)入組,RCHOP組和DA-EPOCH-R組內(nèi)可行療效分析的患者分別有233例和231例。分配至兩組患者的特征無明顯差異,中位年齡分別為58歲和56歲,男性患者比例分別為53.2%和53.7%,IPI評分為中高危/高?;颊弑壤謩e為33.6%和38.2%,原發(fā)縱隔大B細胞淋巴瘤亞型比例分別為6.9%和5.2%。完整治療患者在兩組中所占比例分別為89%和83%,兩組治療中出現(xiàn)疾病進展患者比例分別為2.6%和1.7%,因不良反應導致治療中斷發(fā)生率分別為1.7%和5.6%。
DA-EPOCH-R組相較于R-CHOP組,其4級中性粒細胞減少(90% vs 56%)、血小板減少(35% vs 6%)、3~4級中性粒細胞減少伴發(fā)熱(37% vs 19%)和3級神經(jīng)病變發(fā)生率(運動神經(jīng):8% vs 1%;感覺神經(jīng):15% vs 3%)明顯更高。兩組5級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無明顯差異。
中位隨訪4.9年,兩組患者EFS無顯著差異(HR=1.02,P=0.89)。中位隨訪5年,兩組患者總生存(OS)無顯著差異(HR=1.19,P=0.40)。根據(jù)年齡(<60歲 vs ≥60歲)和細胞起源(GCB vs ABC)對DLBCL亞組進行的EFS分析和OS分析仍在進行中。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納入所有患者的分析中,R-CHOP方案和DA-EPOCH-R方案治療DLBCL患者時的EFS和OS均無顯著差異。
DA-EPOCH-R方案因化療劑量更大,明顯增加治療相關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但未增加5級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與R-CHOP方案相比,更多接受DA-EPOCH-R方案治療的患者未完成治療,說明其治療相關毒性作用更大。
由于DLBCL臨床表現(xiàn)和基因情況的異質(zhì)性,有必要進行亞組分析,以明確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復發(fā)、不同細胞來源亞型、不同年齡和不同IPI評分對兩種不同方案療效的影響。因為原發(fā)縱隔大B細胞淋巴瘤及MYC+DLBCL的發(fā)病率較低,這些數(shù)據(jù)并未提供關于這些方案的療效,但一般說來通常較強烈化療方案對其非常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