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PSTF 2017前列腺癌篩查草案更強調“個體的意見”
美國加州大學Kirsten Bibbins-Domingo等表示,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USPSTF)近期發(fā)布了一份關于前列腺癌篩查的推薦草案(全文將刊載于5月8日的官網(wǎng)上),現(xiàn)將主要內容公布如下,并向相關人士征求意見。(JAMA. 2017年4月11日在線版)
新版篩查指南草案主要內容
(1)是否篩查前列腺癌應是個人的決定。USPSTF推薦:醫(yī)生應告知55~69歲的個體基于PSA篩查前列腺癌的潛在獲益與風險;是否接受篩查應與醫(yī)生討論,每個個體都有機會了解篩查的利弊,并結合了個體的價值觀和偏好等因素做出最終的決定(C類推薦)。
(2)不推薦≥70歲的個體接受基于PSA的篩查(D類推薦),因為有證據(jù)顯示前列腺癌是緩慢增長的疾病,患者的10年生存率非常高?;颊叩哪挲g越大,PSA篩查的過度診斷率越高。尚缺乏證據(jù)指導非洲裔美國男性及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如何接受篩查,目前的C類推薦僅適用于一般人群及高風險人群。
(3)草案強調了2012年更新的推薦內容。例如:每篩查1000例可避免1例死于前列腺癌,近90%的男性經(jīng)PSA篩查出前列腺癌后接受了早期治療,篩查獲益并未超過危害,反對針對所有男性開展基于PSA的常規(guī)篩查。
(4)某些男性仍舊請求篩查,某些醫(yī)生仍將提供篩查建議。開始PSA篩查或繼續(xù)篩查的決定,既反映了患者對篩查利弊的透徹理解,也尊重了患者的偏好。
2017版有哪些新變化?
首先,根據(jù)2012年的證據(jù),分級有變化。對2012年最大宗研究的延長隨訪期的結果顯示,中位隨訪12年后,每篩查1000例即可避免3例轉移性疾病的發(fā)生(RR=0.70)。因此,篩查的獲益增加了“篩查有益”的信心。USPSTF回顧的證據(jù)顯示,在部分經(jīng)選擇的男性中,主動監(jiān)測在預防前列腺癌特異性死亡方面可能與手術或放療一樣有效。據(jù)此,USPSTF認為,篩查對一小部分人而言是有凈受益的。對部分男性而言,篩查的獲益可能要等到10多年后才能體現(xiàn)出來,但其弊端在篩查過程中就被發(fā)現(xiàn)了。
其次,雖然55~69歲人群接受篩查有凈獲益,但是利弊的平衡仍不確定。因此,篩查決定的做出必然是一件個體化的事情。大量的證據(jù)表明,如何密切地平衡篩查利弊、如何平衡“凈獲益”向“凈傷害”的轉化,取決于個體對“獲益 vs 傷害”價值的定位。因此,每位男性的爭取決定都體現(xiàn)了自身的價值觀及偏好。
“正確”的做法是:在充分討論后,僅根據(jù)每位男性的個人價值觀和偏好來選擇篩查與否,而不是對所有男性都篩查(前列腺癌)。允許患者及其主治醫(yī)生依托科學證據(jù)做出明智的決定才是USPSTF的基本目標。
再次,USPSTF對非洲裔美國男性及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尤為關注。若一名男性得知自己是高風險人群時,則有助于做出接受篩查的決定。但目前沒有足夠的證據(jù)對上述兩組人群提供推薦。盡管有研究指出非洲裔美國男性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達12.6%,其前列腺癌發(fā)病率是白人的2倍,但其相關研究中所占的比例僅為4%。USPSTF強調亟須該方面的研究,以明示流行病學方面的差異是否提示給予更早、更頻繁的篩查,或是有不同的篩查模式。
(編譯 王利軍)
